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教学设计
【作者】 郭煜焓
【机构】 广东省韶关市第五中学
【正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难点】品读语言,体味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熟读词作,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2、要求学生就本词的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上交给老师。
二、深情导入
同学们,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漫步于文学殿堂,无数的诗人写下了无数愁情的诗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愁情”在诗人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可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来聆听并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
三、读词感知
四、品味语言 体味愁情
1.请学生说出本首词的词眼。
明确:愁。
既然《声声慢》这首词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愁”字上作文章,看看李清照是如何从语言文字上来表现愁的?
2.教师就学生课前对本词语言提出的一个问题,进行示范性解读,让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愁绪。
3.探究合作学习
能表现出李清照愁绪的语言何止于此,下面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就词中你最有体悟的一句话、一个字、或者一个意象来进行交流,看看它们是如何表现出词人的愁情的?(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 写其动作,“冷清”写其感觉,“凄惨”写其心绪。“寻寻觅觅”一组叠音词写出了诗人百无聊懒, 心神无主之态,她想寻找某种东西, 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 可她寻来、觅去, 只能是“ 冷冷清清” 一无所获。因而此时的“冷冷情清”既是客观环境,亦指冷清寂寞,形单影只,无人相伴的内心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是作者在“寻觅” 之后心理状态的具体反映, 也是作者对悲凉和愁闷心境更深一层的倾诉。国破家亡, 亲离夫死, 自己飘泊不定,一个“凄惨”不够,而是“凄凄惨惨”,还要加上一个“戚戚”,词人的愁绪一步步深入,悲苦愁绝的心境跃然纸上。这三句话, 十四个叠字,使全词一开头就笼上了一层浓重的愁云,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看似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联系突遭家国变故的李清照生平可知,这里的“最难将息”何止指自己的身体难以调养,更多的还指那充满忧愁,无法排解愁绪的心难以调整。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意象:
A.酒:牵扯出了愁绪,是“愁”的象征。
预设问题:词中的酒“淡”作何解释?有如此之“愁”的李清照为什么不选烈酒,喝它个一醉方休,反而喝小雅怡情的淡酒,这不是不合逻辑吗?这酒真是“淡”的吗?
明确: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足见晚年凄凉惨淡。而“三杯两盏”一个约数,反应出词人在此是一杯接一杯的喝酒,想借酒消愁,同时也是想打发这难捱的时日。
B.急风:秋天风急风大,一般多表现清冷,萧条的景象,“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晚来的急风。此处承接上文, 作者仍用了情在言外的笔法, 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抑郁已到了无法排解的地步。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意象:过雁
提问: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却是旧时相识”,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明确:
(1)秋天到了,大雁是候鸟,因寒气逼人,由北而南去过冬,词人是北方人,因避难而南下,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
(2)李清照在《一剪梅》中也写到过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当词人抬头看到大雁时发觉那大雁是曾经为自己与丈夫传递鸿书的大雁。《一剪梅》中的雁尚可鸿雁传书,会让词人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而此刻,丈夫已故,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此时的雁是“过”,而不是“回”,如过客一般与词人毫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那份曾经的企盼,现在只有自己孤单一人,“却是旧时相识”只是徒增一种痛楚而已,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意象:黄花:即菊花。
“满地”说明落花之多, “堆积”则说明落花之厚。这呈现出菊花秋天开过之后,全部凋谢,一片衰败,凄凉之景。一个“损”字反映出花凋落到地上时日已久,极度的憔悴、枯损,而词人此时的境遇也正如眼前枯萎败落的黄花:美好青春已逝,与丈夫阴阳相隔,一个人沦落他方。这里写凋零满地的黄花既象征着词人容颜的憔悴,又象征着词人飘零孤苦的晚境。“憔悴损”,作者以花喻人,不仅写出花之憔悴,也实则写人为思念而极度憔悴。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怎样捱到天黑)
“守”,待在一个地方不离开,诗人此时独自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秋景,想打发时间,快点捱到天黑,其愁之极,苦之大,悲之深足可想见。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梧桐有着凄凉寂寞、牵愁惹恨的象征意义。而此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雨又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词人独自坐在窗前,本来就已愁不欲生,寂寞凄苦难捱到天黑,可窗外却偏有一颗牵愁惹恨得梧桐树,恰巧这时又下起了引人愁绪的绵绵细雨,雨敲打在梧桐树上发出的滴答声,与其说是耳朵听出来的微弱凄凉之声,还不如说是心如死灰的心灵感受出来的。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词人凄苦的哀愁。她的愁太多太多了,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感知愁之变化
提问:李清照的愁并非像我们刚刚分析的那样东一处,西一处,杂乱零散的,而是连贯和有层次性的。词中各处愁是如何层层相连,层层推进的呢?
明确:
《声声慢》完整鲜明地呈现了李清照在绝望悲苦中试图排遣的心理路向:先是寻觅,继而喝酒,接着仰观,又是赏菊,最后发呆。这五步是层层展开的,前一步无效方转到下一步。但外在景物似乎有意和词中主人公的意绪做对,寻觅却落空,喝酒却酒淡,仰观却睹旧物,赏菊却菊谢,发呆却下起小雨。不甘寂寞愁苦而望排遣解脱,屡屡为之却一一落空。这愁哪里消解得掉?心中愁苦反而在每一次排遣失效后愈积愈深,层层累加。于是乎,从不甘心苦痛而一步步走到苦痛的泥淖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陷入更深更密的悲苦中。
五、知人论世 解读愁情
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在这首词中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为何而愁呢?请同学们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在这首词中,她的愁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而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孀居之悲,天涯沦落之苦,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亡国之痛。
六、课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七、作业设计 巩固提高
读李清照前期词《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围绕“愁”字写五百字左右的文章。
1、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难点】品读语言,体味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熟读词作,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2、要求学生就本词的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上交给老师。
二、深情导入
同学们,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漫步于文学殿堂,无数的诗人写下了无数愁情的诗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愁情”在诗人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可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来聆听并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
三、读词感知
四、品味语言 体味愁情
1.请学生说出本首词的词眼。
明确:愁。
既然《声声慢》这首词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愁”字上作文章,看看李清照是如何从语言文字上来表现愁的?
2.教师就学生课前对本词语言提出的一个问题,进行示范性解读,让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愁绪。
3.探究合作学习
能表现出李清照愁绪的语言何止于此,下面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就词中你最有体悟的一句话、一个字、或者一个意象来进行交流,看看它们是如何表现出词人的愁情的?(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 写其动作,“冷清”写其感觉,“凄惨”写其心绪。“寻寻觅觅”一组叠音词写出了诗人百无聊懒, 心神无主之态,她想寻找某种东西, 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 可她寻来、觅去, 只能是“ 冷冷清清” 一无所获。因而此时的“冷冷情清”既是客观环境,亦指冷清寂寞,形单影只,无人相伴的内心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是作者在“寻觅” 之后心理状态的具体反映, 也是作者对悲凉和愁闷心境更深一层的倾诉。国破家亡, 亲离夫死, 自己飘泊不定,一个“凄惨”不够,而是“凄凄惨惨”,还要加上一个“戚戚”,词人的愁绪一步步深入,悲苦愁绝的心境跃然纸上。这三句话, 十四个叠字,使全词一开头就笼上了一层浓重的愁云,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看似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联系突遭家国变故的李清照生平可知,这里的“最难将息”何止指自己的身体难以调养,更多的还指那充满忧愁,无法排解愁绪的心难以调整。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意象:
A.酒:牵扯出了愁绪,是“愁”的象征。
预设问题:词中的酒“淡”作何解释?有如此之“愁”的李清照为什么不选烈酒,喝它个一醉方休,反而喝小雅怡情的淡酒,这不是不合逻辑吗?这酒真是“淡”的吗?
明确: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足见晚年凄凉惨淡。而“三杯两盏”一个约数,反应出词人在此是一杯接一杯的喝酒,想借酒消愁,同时也是想打发这难捱的时日。
B.急风:秋天风急风大,一般多表现清冷,萧条的景象,“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晚来的急风。此处承接上文, 作者仍用了情在言外的笔法, 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抑郁已到了无法排解的地步。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意象:过雁
提问: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却是旧时相识”,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明确:
(1)秋天到了,大雁是候鸟,因寒气逼人,由北而南去过冬,词人是北方人,因避难而南下,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
(2)李清照在《一剪梅》中也写到过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当词人抬头看到大雁时发觉那大雁是曾经为自己与丈夫传递鸿书的大雁。《一剪梅》中的雁尚可鸿雁传书,会让词人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而此刻,丈夫已故,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此时的雁是“过”,而不是“回”,如过客一般与词人毫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那份曾经的企盼,现在只有自己孤单一人,“却是旧时相识”只是徒增一种痛楚而已,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意象:黄花:即菊花。
“满地”说明落花之多, “堆积”则说明落花之厚。这呈现出菊花秋天开过之后,全部凋谢,一片衰败,凄凉之景。一个“损”字反映出花凋落到地上时日已久,极度的憔悴、枯损,而词人此时的境遇也正如眼前枯萎败落的黄花:美好青春已逝,与丈夫阴阳相隔,一个人沦落他方。这里写凋零满地的黄花既象征着词人容颜的憔悴,又象征着词人飘零孤苦的晚境。“憔悴损”,作者以花喻人,不仅写出花之憔悴,也实则写人为思念而极度憔悴。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怎样捱到天黑)
“守”,待在一个地方不离开,诗人此时独自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秋景,想打发时间,快点捱到天黑,其愁之极,苦之大,悲之深足可想见。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梧桐有着凄凉寂寞、牵愁惹恨的象征意义。而此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雨又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词人独自坐在窗前,本来就已愁不欲生,寂寞凄苦难捱到天黑,可窗外却偏有一颗牵愁惹恨得梧桐树,恰巧这时又下起了引人愁绪的绵绵细雨,雨敲打在梧桐树上发出的滴答声,与其说是耳朵听出来的微弱凄凉之声,还不如说是心如死灰的心灵感受出来的。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词人凄苦的哀愁。她的愁太多太多了,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感知愁之变化
提问:李清照的愁并非像我们刚刚分析的那样东一处,西一处,杂乱零散的,而是连贯和有层次性的。词中各处愁是如何层层相连,层层推进的呢?
明确:
《声声慢》完整鲜明地呈现了李清照在绝望悲苦中试图排遣的心理路向:先是寻觅,继而喝酒,接着仰观,又是赏菊,最后发呆。这五步是层层展开的,前一步无效方转到下一步。但外在景物似乎有意和词中主人公的意绪做对,寻觅却落空,喝酒却酒淡,仰观却睹旧物,赏菊却菊谢,发呆却下起小雨。不甘寂寞愁苦而望排遣解脱,屡屡为之却一一落空。这愁哪里消解得掉?心中愁苦反而在每一次排遣失效后愈积愈深,层层累加。于是乎,从不甘心苦痛而一步步走到苦痛的泥淖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陷入更深更密的悲苦中。
五、知人论世 解读愁情
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在这首词中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为何而愁呢?请同学们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在这首词中,她的愁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而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孀居之悲,天涯沦落之苦,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亡国之痛。
六、课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七、作业设计 巩固提高
读李清照前期词《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围绕“愁”字写五百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