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对当前教育教学的重新思考
【作者】 姜国祥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孙受中学
【正文】 【摘 要】 当前,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如何真正规范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学行为;反思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会学生言志,和学生砥砺言行等,这是现在仍然实用的,所以老教师千万不要说自己有经验但是不敢多谈新课改的东西,其实你们的经验就是财富,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财富。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传统教育是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传道学生接受的一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而新课程理念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在思想教育中,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敢于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是教师要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思想上了解学生,困难时帮助学生,力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其三是教师应与学生同学习、同活动、同甘苦、同成长。其四是教师要树立无差生观,所谓差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受到不均等教育造成的,所以差生更应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关心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成长,促使全班同学共同成长。树立教师价值的体现观。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则应更多地体现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常言道:“只有乐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的价值体现不仅仅是体现在他知识的丰富,而应体现在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实践证明,教师道德情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观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际上,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求适应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师,要树立旨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要把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认真解决好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问题。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要把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际效果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弊端,而应该把书本当成培养能力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如何“提问”更有效
经常会听到老师课堂上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我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五、推行素质教育,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素质教育系统的三大支柱,在素质教育系统中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处理好教育的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就要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家长基本上主宰着学生的命运,他们认为成绩不高,升不到高等学府,就不算成才,就有可能断绝学生的经济支柱,使学生停学。由此转变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对促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是很好的例子吗?教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思想,使家长能够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子女,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家长看到学生有可塑性,就会积极帮助学生选择受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不同形式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推行素质教育更好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部门,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走向。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集体性的特点。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处世,如何练就健康的体魄。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是其他任何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学校教育中集体活动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协调性,使学校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发展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从而使教育具有较高的效率。
社会是人们集合的共同体,它提供给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又给人们以巨大的影响。这使社会也负有素质教育的责任和功能。社会教育具有导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而社会教育以强有力的手段,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特点使社会教育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社会教育的涵盖面较广,能使教育取得普及性效果。
总之,无论“课程”是新是旧,只要我们的教法是常变常新的,只要我们的思想是创新的,我们就能真正把课程教“新”!只有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现在的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开拓未来的先锋和主力,而培养这些生力军和主力的就是教师和管理教育的教育部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发展,而教育要发展,前方还有漫漫长路!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者,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方法和出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找。要对未来负责,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今后要走的每一步,让我们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饶志华;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0期
[2]陆红;高晓春;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探析[J];吉林教育;2008年19期
[3]陈文;基于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王爱桂;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41期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学行为;反思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会学生言志,和学生砥砺言行等,这是现在仍然实用的,所以老教师千万不要说自己有经验但是不敢多谈新课改的东西,其实你们的经验就是财富,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财富。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传统教育是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传道学生接受的一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而新课程理念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在思想教育中,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敢于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是教师要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思想上了解学生,困难时帮助学生,力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其三是教师应与学生同学习、同活动、同甘苦、同成长。其四是教师要树立无差生观,所谓差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受到不均等教育造成的,所以差生更应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关心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成长,促使全班同学共同成长。树立教师价值的体现观。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则应更多地体现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常言道:“只有乐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的价值体现不仅仅是体现在他知识的丰富,而应体现在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实践证明,教师道德情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种教学观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际上,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寻求适应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师,要树立旨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要把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认真解决好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问题。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要把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际效果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弊端,而应该把书本当成培养能力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如何“提问”更有效
经常会听到老师课堂上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我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五、推行素质教育,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素质教育系统的三大支柱,在素质教育系统中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处理好教育的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就要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家长基本上主宰着学生的命运,他们认为成绩不高,升不到高等学府,就不算成才,就有可能断绝学生的经济支柱,使学生停学。由此转变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对促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是很好的例子吗?教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思想,使家长能够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子女,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家长看到学生有可塑性,就会积极帮助学生选择受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不同形式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推行素质教育更好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部门,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走向。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集体性的特点。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处世,如何练就健康的体魄。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是其他任何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学校教育中集体活动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协调性,使学校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发展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从而使教育具有较高的效率。
社会是人们集合的共同体,它提供给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又给人们以巨大的影响。这使社会也负有素质教育的责任和功能。社会教育具有导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而社会教育以强有力的手段,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特点使社会教育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社会教育的涵盖面较广,能使教育取得普及性效果。
总之,无论“课程”是新是旧,只要我们的教法是常变常新的,只要我们的思想是创新的,我们就能真正把课程教“新”!只有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现在的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开拓未来的先锋和主力,而培养这些生力军和主力的就是教师和管理教育的教育部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发展,而教育要发展,前方还有漫漫长路!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者,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方法和出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找。要对未来负责,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今后要走的每一步,让我们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饶志华;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0期
[2]陆红;高晓春;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探析[J];吉林教育;2008年19期
[3]陈文;基于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王爱桂;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