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动态习作过程 引领学生快乐习作

【作者】 张 敏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大成镇中心校



【正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时学生普遍感到没内容可写,面对作文题目发呆,害怕作文,厌倦作文。应付了事的作文干巴巴的,甚至东拼西凑,无病呻吟。为使这种现象得以改善,我校进行了“构建动态习作过程,引领学生快乐习作”的作文教学探索。
  一、养成观察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并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他们对事物、对活动不懂观察,不会观察,不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熟视无睹,一片茫然。
  养成观察的习惯,首先要懂得观察。认识人要观察,认识路要观察,认识事物要观察,凡事都要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作文空洞,无内容可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善于观察、没有去感悟身边的人、事、物、景……,缺少语言积累所造成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每天看到日出日落,阴晴圆缺……;每天与同学一起学习,活动……;每天都有可记忆的知识,要训练的技能……;有人笑容满面,有人怒发冲冠……;春花秋叶、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父母深情……都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鉴别,去体味,去记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把观察到的人、事、物、景等内化于心,付诸于笔。孩子们写作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体会到“我手写我口”,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所见所闻,变无话写为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写出有血有肉,有独特情感个性的习作。
  养成观察的习惯,其次要会观察。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就是怎样观察。一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二是要选好观察的角度。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部分到整体?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
  二、搭建活动平台,开启习作潜能
  “动态”习作过程即指教师把习作对象、内容、场景等依托一种情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如:看、闻、嗅、舔、摸、悟、说……最后再过渡到写。孩子们在老师的激发引导甚至是煽情下,思维得到拓展,心灵得到体验,情感得到激发,从而积极主动的生成习作的过程。
  一是抓住典型,写出乐趣。孩子们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一定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参加过许多活动。如以“一次有趣的游戏”为题,让孩子们完成一篇习作。为了避免孩子们的习作空洞、或平铺直叙,老师在写作前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游戏活动,并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典型,重点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场面氛围。如:一个学生写《丢沙包》的片段:许晴赶紧捡起沙包,只见她把沙包高高举过头顶,身子向右后侧倾斜铆足了劲,瞄准她对面的同伴李雨桐,手臂一挥。说时迟那时快李雨桐一个闪身跳开了。但这仅仅是许晴的一个假动作。就在李雨桐躲闪的当儿,许晴早已调转了目标方向,结结实实把沙包朝她左侧放松了警惕性的谢鸣丢去。谢鸣根本来不及躲闪,被飞来的“子弹”打中,败下阵来……这样,孩子们写出来的活动场面就会异彩纷呈,给人予身临其境之感。片段中,同伴丢沙包的一系列动作:“捡、举、仰、瞄、挥、丢”把游戏过程生动形象地串联起来了,让读者仿佛亲临于活动现场之中。
  二是立足自我,写出感受。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游戏活动,不仅要注意有取舍地摄取一些精彩的镜头,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把当时的场面写具体、鲜活,还要适时地透过人物的神情写出他人的想象和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如一个同学写自己与同桌扳手腕,对同桌和自己的一番描述:比赛开始了,我们各自伸出了右手,把手肘竖立在桌上,互相紧紧握住对方的大拇指,随着观战的同学数出三二一,我们都屏住呼吸,四目对视,好像稍不留神就会被对方扳倒似的。一会儿我就看到同桌的脑门上青筋暴出,仿佛非要在几秒钟内把我折服一样。我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能那么容易就败下阵来?我再次鼓足腮帮子,一刹那把眼珠瞪得像疯牛发飙一样。同桌被我这个突如其来的滑稽神情逗得“扑哧”一声软下阵来。他整个人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边还不服气的争辩,一边指着我说:“你赖皮,你不能这样做鬼脸的。”周围观战的同学一边击掌喝彩,一边恭喜我第一局胜出。我一边沾沾自喜,一面答应他再来一局……,周三的大课间活动,就在这样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快声中结束了。
  又如在《丢沙包》这个活动中,小作者还这样写道:我始终紧盯着手持沙包的同学,身子也总是做着躲闪的动作,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几次都有惊无险躲过了一劫又一劫。我想在学习中,生活中只要谨慎小心,也一定能够解决许多难题,取得更多收获的。
  这种动态习作方式,既能有效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又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生成乐于表达的创作欲望。
  三、教给习作技法,引领快乐习作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显然,习作训练是一项持久工程,要完成最终的作文训练目标,必须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我在五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十分注重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章法。如:学习了《彩色的非洲》一文,引导学生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的方法来构段构篇;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引导学生采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写法;学习了《美丽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用总分总,总分分,分分总等方法构篇。这些方法都是十分值得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借鉴的。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最后感慨道:“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我教授这篇课文已有好几个轮次了,每次都会很激动,都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自然就会反复多读几遍这篇课文,慢慢觉得作者的文思,写作的经历,写作的体验,篇末这段的经验之总结,都非常有必要引导孩子们去反复阅读,体味学习。
  另外,在学生写好作文后,老师们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反复推敲、修改。如:范改、自改、互改、师生统改。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著名诗句,之前用的“到”“吹”“送”“遍”的修改故事。《红楼梦》写成后,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例子,无不证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总之,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按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把习作过程动态化,趣味化,学生就会越来越喜爱上习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