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小学数学学具教学的作用

【作者】 赵彦广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宏德小学



【正文】  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有必要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中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学具。教师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强烈的感知能力与探索,学生通过支配感官系统地参与进学习中去,有效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学具的操作和掌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下面就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学具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景,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注意力,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再如:在学习一组数学《多与少的比较》时,学生做第五页练一练第一题,摆出和5朵红花同样多的黄花,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花片来摆,学生会很快地摆出5朵红花花片,再摆出5朵黄花花片,并通过老师提醒:1朵红花和1朵黄的对齐摆放,这样学生就很形象具体地明白了“一一对应”和“同样多”的含义。
  二、学具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较强,动手操作学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课堂环境与氛围,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摸、摆、拼”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新知,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不同厘米长的小棒或小棍。教师在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进行探讨,并记录每次拼好的三角形三边厘米数。在操作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分享探讨的结果,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通过这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还促进了思维的发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学具教学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学具操作前操作方法的讨论,操作过程中操作程序的交流,操作结束后操作结果的报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让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用学具的方格纸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小方格边操作边交流得出“先数整格,再数不满一格”这种比较快速、合理的方法,接着又组织学生讨论、操作,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等面积的长方形;在学生动手操作和讨论中发现,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边上的高剪开再平移,便可拼合成一个等面积的长方形,从而较好地掌握了“割补”转化的方法;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独立操作和一系列的讨论交流,不仅较好地掌握知识,训练了操作能力,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而且满足了表现欲望,培养了表达能力。
  四、学具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利用学具,不仅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一个良好的从抽象到表象的过程,而且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具教学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与课堂往往是两回事,只有将所学知识恰当、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突破教室的四面墙,突破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把学具操作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调查测量分四部分进行:
  (一)测量自己的用具,包括课桌、文具、书本;
  (二)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
  (三)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
  (四)到商店或集市的布匹市场、成衣市场调查售货员运用米尺量衣服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