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构建“健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作者】 刘 静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大坝中学
【正文】 【摘 要】 构建“健康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改中老师们要做到:我的“健康课堂”我做主,不要被一些“名校模式”和“先进经验”所困惑;最后指出评判课堂教学的“好”与“不好”新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健康课堂;健康的心;名校模式;评价标准
构建“健康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那些年,我们有过“健康课堂”
我认为“健康课堂”不是个新生事物,类似的理念其实早已存在于几代教育人心中,回忆我们学生时代的老师,他们在教学方面的很多探索就已经表现出了类似的形态。
我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姓张,是一名七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在八十年代的教学改革中,他和同事率先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的探究,张老师还改进和增加了一系列物理实验,加强了初中物理实验的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这些依据物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改革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了,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回想那时候,老师硬压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很少,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那时的课堂上没有学习压力,不要忘了那个年代的学生,或是担负着沉重的“跳农门”压力、或是承载着光宗耀祖的“大学梦”,而且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那时的课堂上没有“变态”的难题,没有歧视的目光,有的是宽松的师生讨论氛围和足够的课余学习时间,还有不少的劳动实践活动,更有真挚的同学之谊、师生之情激励着我们前行,可以说那时的我们是充实而健康的渡过了中学时代。
得益于当时全国人民齐心搞改革的大环境,八十年代的广大师生思想状态积极向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那时的课堂能说不健康吗?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健康课堂”并不“时髦”,也不必觉得它的内涵有多高深,我们基层教师应该把它当做一个朴实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信心有决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健康发展起来。希望每个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各个学科特点深刻理解“健康课堂”的本质,真正地使中学教学能够做到——增长学生科学知识,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健康成长。
总结:不要觉得构建“健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多高深,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朴素的、平实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信心、有决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着的文化精神。
2.这些年,教师更需一颗健康的心
搞教育就要耐得住寂寞和平淡,否则是营造不出健康的课堂氛围。面对当今的社会,我们老师更要做到:面对学生的缺点,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刻;面对功利的诱惑,坚持为人师表,少一些算计;面对社会的不公,多看正面,淡定面对。教师要让课堂健康,自己首先要具备一颗宽厚而淡定的心。
健康的课堂还需要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据我观察,中老年教师对待课堂改革比较谨慎,在名与利、得与失之间顾虑的较多。加之这类教师大多背负着工作、生活中各方面的负担,没有多少时间用来继续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业务,要让他们接受其它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谈何容易!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创新,老教师要像年轻人一样去探索,大胆试一试,也许你就超越自己了。
请记住,你的真诚可以赢得学生的真情,你的包容可以使学生常怀感恩,你的垂范,可以如一缕阳光照亮学生前行,坚持为人师表,你一定可以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健康课堂”需要老师一定要有颗健康的心。
总结:保持身心健康是我们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需要老师有一颗健康、健全的“心”。
3.我的“健康课堂”我做主
我们应当高兴地看到,这些年先后出现了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堂改革经验和模式。从洋思经验到杜郎口模式,从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到蔡林森的高效课堂,无不想尝试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他们为我们建设健康课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有一句网络流行语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神话”杜郎口中学的社会舆论你一所普通的学校是造势不出来的,它那一千多“能征善战”的乡镇“子弟兵”也不是每个学校能“练就”的;洋思中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社会投资,这种实力不是你一般的学校能复制的;他们的那些似懂非懂的教育理论,放到基层学校往往是行不通的。搞课改确实需要理论指导和模式借鉴,但我们老师面对那些天马行空的东西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我认为建设健康课堂更需要的是务实、扎实,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自己的特色。我们的新课改不一定要在“教室四周装满黑板”,也不必在搞小组教学时非要把学生的课桌拼成一堆一堆的,更没理由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十分钟”甚至“无老师课堂”。其实只需要在平时教学中转变一下教育观念,尝试改变一下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把课堂搞得更活一些,让学生学得更主动一些,少一些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快乐、感受成功。
总结:在基层学校搞新课改确实需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如果一味的盲目模仿“名校模式”,是不健康的心态在作怪,那么最终将是劳民伤财、脱离实际、迷失自我。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迷信不照搬,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在平常中点滴落实构建“健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当做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任务。
【关键词】 健康课堂;健康的心;名校模式;评价标准
构建“健康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那些年,我们有过“健康课堂”
我认为“健康课堂”不是个新生事物,类似的理念其实早已存在于几代教育人心中,回忆我们学生时代的老师,他们在教学方面的很多探索就已经表现出了类似的形态。
我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姓张,是一名七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在八十年代的教学改革中,他和同事率先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的探究,张老师还改进和增加了一系列物理实验,加强了初中物理实验的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这些依据物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改革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了,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回想那时候,老师硬压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很少,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那时的课堂上没有学习压力,不要忘了那个年代的学生,或是担负着沉重的“跳农门”压力、或是承载着光宗耀祖的“大学梦”,而且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那时的课堂上没有“变态”的难题,没有歧视的目光,有的是宽松的师生讨论氛围和足够的课余学习时间,还有不少的劳动实践活动,更有真挚的同学之谊、师生之情激励着我们前行,可以说那时的我们是充实而健康的渡过了中学时代。
得益于当时全国人民齐心搞改革的大环境,八十年代的广大师生思想状态积极向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那时的课堂能说不健康吗?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健康课堂”并不“时髦”,也不必觉得它的内涵有多高深,我们基层教师应该把它当做一个朴实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信心有决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健康发展起来。希望每个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各个学科特点深刻理解“健康课堂”的本质,真正地使中学教学能够做到——增长学生科学知识,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健康成长。
总结:不要觉得构建“健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多高深,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朴素的、平实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信心、有决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着的文化精神。
2.这些年,教师更需一颗健康的心
搞教育就要耐得住寂寞和平淡,否则是营造不出健康的课堂氛围。面对当今的社会,我们老师更要做到:面对学生的缺点,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刻;面对功利的诱惑,坚持为人师表,少一些算计;面对社会的不公,多看正面,淡定面对。教师要让课堂健康,自己首先要具备一颗宽厚而淡定的心。
健康的课堂还需要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据我观察,中老年教师对待课堂改革比较谨慎,在名与利、得与失之间顾虑的较多。加之这类教师大多背负着工作、生活中各方面的负担,没有多少时间用来继续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业务,要让他们接受其它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谈何容易!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创新,老教师要像年轻人一样去探索,大胆试一试,也许你就超越自己了。
请记住,你的真诚可以赢得学生的真情,你的包容可以使学生常怀感恩,你的垂范,可以如一缕阳光照亮学生前行,坚持为人师表,你一定可以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健康课堂”需要老师一定要有颗健康的心。
总结:保持身心健康是我们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需要老师有一颗健康、健全的“心”。
3.我的“健康课堂”我做主
我们应当高兴地看到,这些年先后出现了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堂改革经验和模式。从洋思经验到杜郎口模式,从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到蔡林森的高效课堂,无不想尝试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他们为我们建设健康课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有一句网络流行语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神话”杜郎口中学的社会舆论你一所普通的学校是造势不出来的,它那一千多“能征善战”的乡镇“子弟兵”也不是每个学校能“练就”的;洋思中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社会投资,这种实力不是你一般的学校能复制的;他们的那些似懂非懂的教育理论,放到基层学校往往是行不通的。搞课改确实需要理论指导和模式借鉴,但我们老师面对那些天马行空的东西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我认为建设健康课堂更需要的是务实、扎实,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自己的特色。我们的新课改不一定要在“教室四周装满黑板”,也不必在搞小组教学时非要把学生的课桌拼成一堆一堆的,更没理由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十分钟”甚至“无老师课堂”。其实只需要在平时教学中转变一下教育观念,尝试改变一下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把课堂搞得更活一些,让学生学得更主动一些,少一些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快乐、感受成功。
总结:在基层学校搞新课改确实需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如果一味的盲目模仿“名校模式”,是不健康的心态在作怪,那么最终将是劳民伤财、脱离实际、迷失自我。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迷信不照搬,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在平常中点滴落实构建“健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当做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