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小学生领略语文课的哲与美

【作者】 廖会琼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德州镇沙坝学校



【正文】  【摘 要】 语文对小学生来说可以算是一门启蒙学科,学好小学语文,可以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发现语文的内在美,让他们真正的爱上语文,本文结合语文自身特色与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哲与美;策略

  语文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既富有哲理性又拥有无法描述之美,这种美包含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文字之美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习者领略语文之美,不断增强小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从而改善语文教学质量。
  一、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习者感受情感美
  情感是时间最美好的事物,而这种无形的事物可以用文字经过语文的加工形成一种真切的感受。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包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些情感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等待着读者自己去挖掘,在探索作者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小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有利于他们日后深层次的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自己首先要走入课本,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然后通过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把这种情感转达给学习者。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 是一篇包含着父爱伟大的人性美文章,在地震突然发生时,父亲没有放弃儿子,儿子没有放弃对父亲的信任和生存的希望,并努力的安慰身边同样遭遇不幸的同学,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感之美,但是小学生学习经验较少,很难从文字中感受到文章传达的人性美。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剪裁视频,向学生展示唐山大地震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视觉的帮助下更真实的体会课文中无形的情感。然后圈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对学习者展开引导性的提问,例如在描写父亲疯狂的寻找着儿子的形象时,这句:“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应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展示一个这样的父亲的形象,这对表达文章情感有什么作用,从而让学习者感受到语文独特的情感之美。
  二、督促学习者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朗读是积累素材、体会语言之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朗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充满美感而又正能量的,其中语言之美占有首要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感知语言美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感知语言美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放声朗读。语文的教学一向是非常重视朗读,学习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况且小学生充满着朝气,也非常乐于朗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各种朗读形式。例如《草原》,这是一篇充满美感的散文,教师要让学生搞清楚需要切换语气的地方,需要加快或放慢语速的地方,需要做情感处理的地方等,教师要对情感丰富的地方着重指导。通过指导学习者正确的朗读,可以自然地让小学者自己掌握表现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句子,从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语言之美,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 选择合适的素材,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习者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爱国、敬业、孝敬父母、无私奉献的文章,这就体现了语文的另一美,即哲学美。很多语文问题都可以通过哲学的思维来思考,但是哲学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小学生理解起来明显会比较吃力。但是教师可以将这些哲学性的问题转化为比较易懂的身边的事情,教师应当选取适合小学生的素材,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哲学素养。比如宋朝苏轼的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浅显易懂,但是细细品味有韵味无穷,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应结合学习者的爬山经历,让他们细细回想自己在近处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在远处看到的山又是什么样子的。在经过此番引导后上升到人生经历的层次,给学生们讲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在最后让学生回归到诗中,留一些时间让他们感悟古诗中的哲理之美。从小对学习者进行哲学的熏陶对孩子长大后拥有健全的人格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结语: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哲理与美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关哲理的部分让学习者从小就在心里放一把道德的称,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养成,而语文的美育则同样很有必要,它能够加强学生对语文文章的深刻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它是能够让学生和文章更加贴近, 并且更好的感受文章意境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育更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教师要致力于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 散文百家旬刊, 2016(5):69-69.
  [2] 胡红伟. 让语文课成为美的洗礼[J]. 基础教育论坛, 2015(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