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成绩不是学生的一切

【作者】 柯雪丽 李琦丽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



【正文】  在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面对着当今的这么多“小皇帝”、“小太阳”,面对他们的顽皮,捣蛋甚至横蛮无理,面对着他们因受成人影响而日渐复杂的心态,我们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静制动,以情感人,从各方面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瑞士心理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必须牢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圆满地完成学业,而是适应生活;不是养成盲目服从规定和勤奋学习,而是培养自主的行为。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学生不论他属于哪个社会、阶级,不论他打算从事哪种职业,人类天性中具有的某些才能,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些才能构成了一个人基本能力的主干。我们没有权力阻止儿童发展那些他们目前或许还没有想到,对他们未来职业或生活地位将是至关重要的才能。”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道德行为。善于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寓教育于帮助之中,然后培养每个人的基本能力主干。教他们爱国做人的道理。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学生学习成绩的失败,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失败。”协调好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上一大进步,也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与别人心里疙疙瘩瘩甚至相互抵触,尖锐对立,处于互存戒备状态,不仅心理健康受损害,而且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班主任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我们的责任首先应该把朝夕相处的学生的事看成是自己的事。处理好这件事应当看成是教师一种责任,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孩子、朋友相处,亲切、真挚。把自己的微笑、幽默、诙谐的言词,宽容的态度,严格的要求融合一起,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愿意对你暴露思想,讲心里话。这种交往应掌握一视同仁原则,并且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既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活动中;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紧紧抓住学生某一动态、言行上的错误,主动热情地溶化学生心中的“冰”。从而建立起师生之间诚挚感情,架起心灵交流的桥梁。虽然这样的工作是一项细致而辛苦的工作,我们必须要用一颗崇高而纯真的爱,像涓涓细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当学生有了难处,或者在提问、陈述、倾诉甚至不满宣泄时,一定要耐心,仔细诚恳和恰如其分的开导,使之对教师有亲切感。这样学生的心灵世界就开始向教师敞开,而无话不谈,被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真正交流就自然地出现了,真正教育过程也就从此开始了。
  理解学生就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多一些移情易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不作是非判断,而只对学生表示认可、尊重、同情、理解和恰当的评论。尽管学生的思想情感有时是肤浅的、片面的、激进的,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正常的,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