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

【作者】 张 雯

【机构】 新疆裕民县吉也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会异化;这个民族实际不复存在,只不过是一个种族而已。民族文化的精华高度凝聚在民族经典中。人类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基因”。语文教育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递任务,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又要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民族文化;文化渗透;文化意识培养

  小学教育是基础,中国语文教育在此阶段中尤为重要。大学的优秀生基本上在小学也优秀。民族文化认识的深化,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民族感情的强化,健康个性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活跃,人际关系胸怀的开拓,莫不同中国语文教育密切有关。中国语文教育固然必须立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其作用与影响则由知识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乃至科学内涵所决定。中国语文教育任重道远! 汉语作为母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一、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
  于漪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她建议语文教师多读书,要有拼命汲取知识营养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叶圣陶也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更应如此,不仅要读文学、历史,还要读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乃至于自然科学,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让自己成为“杂家”。要改变这种局面,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达到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目的,教师必须首先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着该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思维习惯、民俗风情等。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课文多选历代文学名篇,对这些篇章的解读赏鉴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既要深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又要深谙艺术创作之道。从而使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沧桑历史、心灵磨难及情感的跌宕,学习古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崇尚和个人修身养性、内省功夫的修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含蓄、谦和、容忍、礼让的传统美德,学习历代先哲圣贤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优秀作品布局谋篇的功力。而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吸取人类的各种文化营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渗透民族文化思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甚至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学习传统语言文字是挖掘传统文化宝库、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的汉字,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熔铸了无数代华夏人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乃至道德意识、文化观念、思维特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语言文字美的背后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语文教师若能挖掘其深刻内涵,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字、汉语文法、汉语语言的运用的奥秘,更快速地掌握其运用规律。古人讲“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载体,离开了“文”,“道”也就无所附依。因此,语文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决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生硬割裂架空分析。而应引导学生斟字酌句,因文解道,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在讲解字义时,也应注意挖掘其文化内涵。
  三、课外环境与教材选文
  1.情境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渠道之一,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得有第二课堂的文化意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首先,必须有充足的图书,使学生有书可读,丰富其课外阅读。同时教师要做好阅读指导。其次,极力营造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如办好“文化走廊”、“文化园地”墙报、校园广播站等。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诵、演讲、辩论等形式,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各种途径接触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结合传统节日办好文化活动,也可有选择地让学生看电视,特别是欣赏中外名著影视,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接触丰富的文化知识。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民俗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长期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长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熏陶,民族文化意识的养成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2.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要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语文教材是人们期望值最高,非难最多的一种文本。在语文教材的编选过程中,争议最多的是教材的选文。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教材是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精神的最根本条件,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经典作为精神营养奉献给学生。
  四、文化意识与其重要性
  1.文化意识的内容。文化意识从广义来说,就是我们人类对于文化的看法和认识。而文化则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古代先哲们思想的结晶和贡献,是我们必须珍惜的社会和文化财富。人们在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文化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对于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是文化意识。文化虽然已经形成,但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多彩的,是我们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变迁的反映。
  2.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加强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是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这些成就之中不断地发扬光大,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样,加强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不断进取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来讲,帮助同学们学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意识,对于学生们的爱国心和爱国精神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能够让他们认清现在的社会形势,最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会异化;这个民族实际不复存在,只不过是一个种族而已。民族文化的精华高度凝聚在民族经典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基础;社会靠教育得以延续,得以发展,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小学语文教育密不可分。小学语文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传授知识,来解惑——启迪思维,展示方法,来传道——认识原则,升华精神;也可以讲,通过工具性来体现人文性,以人文性来引导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