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陈 伟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小庙乡中心小学
【正文】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力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个性刀菜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培养学生把储存的信息及经验等加以验合,发掘出新的创新,美术课最具备条件。
一、关于美课的环节
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包括导入、新授、学生作业、作业廛评、课堂小结等五个环节,这些环节彼此呼应,相互联系,每个环节都是一节好课所必须倚重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几大环节的担任中,许多教师对于导入、老亲的授、讲评及总结部分,似乎较为重视,因为这些环节均需要老师的亲身参与,为学生解惑释疑,指点迷津,一展自身业务所长,还有一些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老师往往也把这些环节设计得花枝招展,绚丽夺目,但是作为学生自主活动的作业部分,有些教师为提但是“创新教育,无须教师过多指点禁锢学生思维”,而任孩子们自在发挥,忽略了其自身的指导作用。
要知道,学生作业这一环节是整个美术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新思想得到体现,技法能力得以巩固。若将此环节忽略了,那还如何体现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眼高手低”的表现
美术教育有专家指出,儿童绘画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中重要素质。可见,儿童学习绘画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激发。
我们常会看到我开头说的那个场面,美术课上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知如何时创作,怎样画出新颖的作品;有的脑中有了想法、构思也不知道如何动手作画。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
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
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笔有中锋和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中锋用笔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要求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动物,则效果更差。
又例如六年级的操作水平确是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但欣赏课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是没有见过的名画,经老师讲解都有所掌握,欣赏后写一段文字,还都有一番见解呢。看来学生好象天生喜欢接受口头表述的知识,而对操作技能反应迟钝。其实不然,剖析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内幕在,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学内容中认知的那一部分和技能的那一部分相比,其难度和所花时间差距较大,墨分五色的认知用3分钟即可掌握,可是,掌握在练习纸上画出五种墨色的技能则需30分钟,甚至更多。
尽管美术课的时间分配总是练习时间多,但由于练习质量问题和练习时间不足,难以使认知和技能平衡发展,于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距离,这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虽然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学生绘画水平的差距,可这还没有涉及到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
学生掌握技能较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传授,突破技能教学的难点,在技能获得的重要环节——练习时间抓紧抓好辅导,但老师往往只重新课讲授,轻作业辅导,表现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总是投于如何讲授新课,而很少过问如何辅导练习,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
其实,美术的练习不是简单地象语文、数学的地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道了墨分五色,并不能画出五种墨色,这后面的练习需要作更多的辅导,课堂练习时间老师不作巡视辅导,或巡而不视、视而不导地走一圈了事,学生诚如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其作业失败率自然是居高不下,这是由于教学不当造成技能低下的又一原因。
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年级长高了,可美术作业仍然很幼稚,形成此问题固然有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研究来分析,没有把好练习辅导关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生病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这种现象的切入口。
三、克服小学美术教育“眼高手低”的基本做法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摆脱“眼高手低”现象,我认为老师除了要做到巡视辅导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组织同学互相观看,讨论作业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
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途绘画班学习。
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刘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焉,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按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
比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学期《茶香飘飘》这一课时,我不但让学生知道了我们中国茶的知识;还通过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一些国饮茶的习俗;最后还让学生动手泡茶,让我们通过亲自动手了解茶艺,体味中国茶道;同时还就采茶,品茗的一些中名画进行鉴赏、临摹,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后让学生再进行相关创作,同学们就很有自信了,绘画时也不再左顾右盼,而是直接开始作画了。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儿童学画画的基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多彩和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儿童美术作品是“不一样”的。
他们不等同于语文、数学作业,教师在作评价时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我们应该静心分析,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
因此,作评价时我们应注意紧扣这一,多鼓励学习,多关注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赛状态最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老师应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竞争气氛,表扬、奖励成绩优秀的孩子,鼓励、帮助进步较慢的孩子,使他们努力赶上来。
我们学校的“小画廊”从初创到现在虽然只一年半时间,但自从每班有了这小小的展示板后,学生的绘画兴趣就大大的提高了,特别是每月底要更换展板的一个星期里,老师没要求学生就能在当堂课完成作业,有些没完成的也会课后及时抽空完成交给班主任。
由此可见,适当的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表现,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美术比赛、展览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一、关于美课的环节
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包括导入、新授、学生作业、作业廛评、课堂小结等五个环节,这些环节彼此呼应,相互联系,每个环节都是一节好课所必须倚重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几大环节的担任中,许多教师对于导入、老亲的授、讲评及总结部分,似乎较为重视,因为这些环节均需要老师的亲身参与,为学生解惑释疑,指点迷津,一展自身业务所长,还有一些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老师往往也把这些环节设计得花枝招展,绚丽夺目,但是作为学生自主活动的作业部分,有些教师为提但是“创新教育,无须教师过多指点禁锢学生思维”,而任孩子们自在发挥,忽略了其自身的指导作用。
要知道,学生作业这一环节是整个美术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新思想得到体现,技法能力得以巩固。若将此环节忽略了,那还如何体现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眼高手低”的表现
美术教育有专家指出,儿童绘画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中重要素质。可见,儿童学习绘画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激发。
我们常会看到我开头说的那个场面,美术课上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知如何时创作,怎样画出新颖的作品;有的脑中有了想法、构思也不知道如何动手作画。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
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
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笔有中锋和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中锋用笔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要求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动物,则效果更差。
又例如六年级的操作水平确是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但欣赏课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是没有见过的名画,经老师讲解都有所掌握,欣赏后写一段文字,还都有一番见解呢。看来学生好象天生喜欢接受口头表述的知识,而对操作技能反应迟钝。其实不然,剖析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内幕在,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学内容中认知的那一部分和技能的那一部分相比,其难度和所花时间差距较大,墨分五色的认知用3分钟即可掌握,可是,掌握在练习纸上画出五种墨色的技能则需30分钟,甚至更多。
尽管美术课的时间分配总是练习时间多,但由于练习质量问题和练习时间不足,难以使认知和技能平衡发展,于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距离,这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虽然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学生绘画水平的差距,可这还没有涉及到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
学生掌握技能较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传授,突破技能教学的难点,在技能获得的重要环节——练习时间抓紧抓好辅导,但老师往往只重新课讲授,轻作业辅导,表现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总是投于如何讲授新课,而很少过问如何辅导练习,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
其实,美术的练习不是简单地象语文、数学的地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道了墨分五色,并不能画出五种墨色,这后面的练习需要作更多的辅导,课堂练习时间老师不作巡视辅导,或巡而不视、视而不导地走一圈了事,学生诚如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其作业失败率自然是居高不下,这是由于教学不当造成技能低下的又一原因。
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年级长高了,可美术作业仍然很幼稚,形成此问题固然有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研究来分析,没有把好练习辅导关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生病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这种现象的切入口。
三、克服小学美术教育“眼高手低”的基本做法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摆脱“眼高手低”现象,我认为老师除了要做到巡视辅导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组织同学互相观看,讨论作业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
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途绘画班学习。
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刘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焉,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按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
比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学期《茶香飘飘》这一课时,我不但让学生知道了我们中国茶的知识;还通过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一些国饮茶的习俗;最后还让学生动手泡茶,让我们通过亲自动手了解茶艺,体味中国茶道;同时还就采茶,品茗的一些中名画进行鉴赏、临摹,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后让学生再进行相关创作,同学们就很有自信了,绘画时也不再左顾右盼,而是直接开始作画了。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是儿童学画画的基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多彩和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儿童美术作品是“不一样”的。
他们不等同于语文、数学作业,教师在作评价时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我们应该静心分析,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
因此,作评价时我们应注意紧扣这一,多鼓励学习,多关注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赛状态最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老师应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竞争气氛,表扬、奖励成绩优秀的孩子,鼓励、帮助进步较慢的孩子,使他们努力赶上来。
我们学校的“小画廊”从初创到现在虽然只一年半时间,但自从每班有了这小小的展示板后,学生的绘画兴趣就大大的提高了,特别是每月底要更换展板的一个星期里,老师没要求学生就能在当堂课完成作业,有些没完成的也会课后及时抽空完成交给班主任。
由此可见,适当的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表现,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美术比赛、展览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参与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