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精神探索
【作者】 谢 伦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第八中学
【正文】 【摘 要】 高中文言文作品具有教育教学价值,并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之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留下的、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文化一脉相承不可缺少的一部。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素材,吸收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植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文化精神;传统教育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
文言文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其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现着浓厚的人文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因此,我们应该要让文言文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喜欢中国文学,文言文教学应以文学的方式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让学生与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有所接触、了解和领略,引导学生借助作品进入作者的思想文化境地,充分认识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领会每一篇作品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一个窗口。
2.陶冶情操、提高学生修养
文言文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最终是让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丰富的成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言语表达自然会提升。综观我们的教材,不难发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有着积极思想的名篇,或歌咏山水,或怀古议今,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不断阅读,令人肃然起敬,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可以使其个人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而最终实现整体综合素质的飞跃。
3.为文言文教学寻求更好的出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改的焦点,人们对它投以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课标对文言文教学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教材中文言文等经典古文的篇目相应增加。这一方面说明了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问题,而且是长期未能解决的。文言文选入中学教材,更重要的意义是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重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文言文的价值充分体现,从而实现语文人文教育的要求,使文言文易教易学,为文言文教学寻求更好的出路。
二、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1.在阅读中提高文化修养
高中教材选入的很多文章,例如汉晋的《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唐代的《师说》、《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驼传》等等。精彩纷呈,较容易理解,且适于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传统文化奥妙所在,读的形式有很多,如听读。从不同角度听读―听出课文的层次,听出课文的情景,听对课文的赏析,听对课文的配乐等等,并让学生表达感受;联读。从课文扩展开来,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课外的文言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主题研读,或集中感受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这种读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能力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丰富诵读内涵,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活跃而多姿。如教读《鸿门宴》,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座次、参乘及古人的尚左与尚右的演变,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学生更深的浸润于古典精品中去。再例如,教学《逍遥游》,完全可以大胆地把蔡志忠的漫画引进课堂,既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又可以导引学生的阅读,可以收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再如,针对学生对《汉武大帝》的喜爱,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史记》、《汉书》中的李广、卫青等的人物传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触更多的文言精品,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识。只要我们留心用心,生活处处皆可有文言,皆可学文言。
2.在教学中提高教师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文言功底影响其教学水平,进而影响到教学活动,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文言功底不够扎实,对文言文了解不够深入,就会影响教师从文化鉴赏的角度去进行文言文教学。这就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要求:第一、一个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和尊重的教师,往往可以影响一批批学生。这样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学生愿意接受,而教师的喜好、习惯、褒贬也常常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喜好、习惯、认识。第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即使到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繁多,教师已不是知识的代表,也不是圣人了,但教师依然以其职业特点担当着学生的榜样之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品评,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并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新生,与新时代相结合,使中华文明更好的发展。老师都要通过自己的热情把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思索、反省、崇拜、发扬。因为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是文化、是历史,更是民族精神支柱,值得学生学习和继承,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索。例如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古代精神财富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后生。
3.在文言文写作中体验传统文化
古诗文从语言特色来看,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文言文的学习正是提升人学养和修养的重要之所,不仅如此,它同样可以训练语文的表达能力,使“道”、“文”双修。学生在文言作品的阅读、讨论、感悟中,会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感悟,形成理性的认识。有了思想,就会鼓起学生言语生命激荡,将它化为灵动的文字。或对某一作者的抒怀,或对某一文化想象的评判,或对人生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次文化再提升,我们可以将美文美句化用在作文中,如通过《侍坐》与《秋水》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对孔子与庄子本人及其思想有了感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原著,对其中的一句话或一个成语发表自己对其思想的看法;如《鸿门宴》的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对刘邦、项羽进行评价,学会“以史论人,以人论世”的写人物评价,不但教会他们用事例说话,还教会他们议论文的写法。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隐士文化”的理解。总之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教会学生思考,也能让他们胸中有笔墨。
三、结语
文言文虽不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日常语言,但是自1923年以来众多语文教科书中都有它的身影,文言文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一直担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文言文的稳定性,超越了时间空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848.
[2]廖晨宏,罗展鸿.习近平教育思想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6):3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内部资料,2016.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文化精神;传统教育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
文言文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其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现着浓厚的人文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因此,我们应该要让文言文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喜欢中国文学,文言文教学应以文学的方式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让学生与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有所接触、了解和领略,引导学生借助作品进入作者的思想文化境地,充分认识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领会每一篇作品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一个窗口。
2.陶冶情操、提高学生修养
文言文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最终是让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丰富的成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言语表达自然会提升。综观我们的教材,不难发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有着积极思想的名篇,或歌咏山水,或怀古议今,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不断阅读,令人肃然起敬,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可以使其个人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而最终实现整体综合素质的飞跃。
3.为文言文教学寻求更好的出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和教改的焦点,人们对它投以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课标对文言文教学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教材中文言文等经典古文的篇目相应增加。这一方面说明了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问题,而且是长期未能解决的。文言文选入中学教材,更重要的意义是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重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文言文的价值充分体现,从而实现语文人文教育的要求,使文言文易教易学,为文言文教学寻求更好的出路。
二、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1.在阅读中提高文化修养
高中教材选入的很多文章,例如汉晋的《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唐代的《师说》、《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驼传》等等。精彩纷呈,较容易理解,且适于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传统文化奥妙所在,读的形式有很多,如听读。从不同角度听读―听出课文的层次,听出课文的情景,听对课文的赏析,听对课文的配乐等等,并让学生表达感受;联读。从课文扩展开来,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课外的文言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主题研读,或集中感受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这种读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能力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丰富诵读内涵,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活跃而多姿。如教读《鸿门宴》,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座次、参乘及古人的尚左与尚右的演变,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学生更深的浸润于古典精品中去。再例如,教学《逍遥游》,完全可以大胆地把蔡志忠的漫画引进课堂,既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又可以导引学生的阅读,可以收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再如,针对学生对《汉武大帝》的喜爱,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史记》、《汉书》中的李广、卫青等的人物传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触更多的文言精品,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识。只要我们留心用心,生活处处皆可有文言,皆可学文言。
2.在教学中提高教师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文言功底影响其教学水平,进而影响到教学活动,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文言功底不够扎实,对文言文了解不够深入,就会影响教师从文化鉴赏的角度去进行文言文教学。这就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要求:第一、一个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和尊重的教师,往往可以影响一批批学生。这样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学生愿意接受,而教师的喜好、习惯、褒贬也常常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喜好、习惯、认识。第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即使到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繁多,教师已不是知识的代表,也不是圣人了,但教师依然以其职业特点担当着学生的榜样之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品评,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并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新生,与新时代相结合,使中华文明更好的发展。老师都要通过自己的热情把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思索、反省、崇拜、发扬。因为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是文化、是历史,更是民族精神支柱,值得学生学习和继承,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索。例如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古代精神财富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后生。
3.在文言文写作中体验传统文化
古诗文从语言特色来看,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文言文的学习正是提升人学养和修养的重要之所,不仅如此,它同样可以训练语文的表达能力,使“道”、“文”双修。学生在文言作品的阅读、讨论、感悟中,会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感悟,形成理性的认识。有了思想,就会鼓起学生言语生命激荡,将它化为灵动的文字。或对某一作者的抒怀,或对某一文化想象的评判,或对人生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次文化再提升,我们可以将美文美句化用在作文中,如通过《侍坐》与《秋水》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对孔子与庄子本人及其思想有了感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原著,对其中的一句话或一个成语发表自己对其思想的看法;如《鸿门宴》的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对刘邦、项羽进行评价,学会“以史论人,以人论世”的写人物评价,不但教会他们用事例说话,还教会他们议论文的写法。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隐士文化”的理解。总之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教会学生思考,也能让他们胸中有笔墨。
三、结语
文言文虽不是普通民众使用的日常语言,但是自1923年以来众多语文教科书中都有它的身影,文言文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一直担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文言文的稳定性,超越了时间空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848.
[2]廖晨宏,罗展鸿.习近平教育思想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6):3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内部资料,2016.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