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者】 吴远定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板桥乡学校
【正文】 【摘 要】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培养;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观察、记忆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易变、粗略笼统等心理特征,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形时一是注意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二是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表述操作过程;三是按图意完成基本的运算;四是能解读图形所要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2、发展学习能力要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实现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低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养成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规范书写、及时检查验算等良好的习惯。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馈”,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1、重视观念更新,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主动、积极、好奇、不模仿已有的办法,不重复已有的结论,在原有的方法和结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用新的方法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等等积极的思维品质,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和基础,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有位教育家到小学听课,有个学生口算7+7+7+4+7+ 7=39,解释说,6×7=42。其中第4个7实际是4,所以42―3=39。很肯定地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我们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倡和发扬的,充分扩宽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加强创新意识。另外,学生认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创新的引导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土壤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培养学生“乐学”的心态;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深度、广度、坡度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比如,在小学生中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数学小竞赛活动,通过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调动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布置一些带有猜疑、拼凑和设想的数学题目,供学生与家长交流,共同探讨,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寓乐于学中,充分调动其家庭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3、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拼、摆、做的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这样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等,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到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以基础知识的获取为主体,以基本技能的训练为重点,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围绕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培养;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观察、记忆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易变、粗略笼统等心理特征,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形时一是注意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二是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表述操作过程;三是按图意完成基本的运算;四是能解读图形所要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2、发展学习能力要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实现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低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养成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规范书写、及时检查验算等良好的习惯。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馈”,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1、重视观念更新,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主动、积极、好奇、不模仿已有的办法,不重复已有的结论,在原有的方法和结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用新的方法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等等积极的思维品质,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和基础,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有位教育家到小学听课,有个学生口算7+7+7+4+7+ 7=39,解释说,6×7=42。其中第4个7实际是4,所以42―3=39。很肯定地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我们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倡和发扬的,充分扩宽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加强创新意识。另外,学生认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创新的引导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土壤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培养学生“乐学”的心态;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深度、广度、坡度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比如,在小学生中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数学小竞赛活动,通过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调动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布置一些带有猜疑、拼凑和设想的数学题目,供学生与家长交流,共同探讨,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寓乐于学中,充分调动其家庭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3、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拼、摆、做的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这样操作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等,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到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以基础知识的获取为主体,以基本技能的训练为重点,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围绕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