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有趣的课文,灵动的课堂
【作者】 杨友莲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二小学
【正文】 【摘 要】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新的时代、新的课程,应当有新的策略。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发展的高度立意,既要给学生一座“田园”,让他们育智增才;又要给学生一座“花园”,让他们怡情养性。我们只有相机诱导,善于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睿智,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提问技巧;自主学习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构建灵动的课堂,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幸福的气氛中激活思维,唤起强烈的学习需要,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以情悟情、心领神会,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语文活动中对话、交流、体验、品味、积累、运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情趣教学,快乐学习
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不用教师多讲,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会受益无穷。把快乐作为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教师快乐,学生也能用心去感受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感受到教师的快乐,感受到课堂的快乐,就会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的师生乐曲。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争一争、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做(制作)一做、玩(游戏)一玩的学习活动中,感悟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实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的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开开心心引进学习的大门,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素养。
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法宝。如我在组织学习《草原》一课时,抓住趣味特点,巧妙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先安排“小导游介绍草原美丽的风光以及风土人情”,“写草原广告词”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草原,使学生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趣”得实在,“趣”得巧妙。
情因境生,境为情设。趣味性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堂妙趣横生的课能吸引学生进入课堂预设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整合,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施教之攻,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才有问,怀疑是发现的开始、思考的动力、创新的前提,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相互质疑问难,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出难题更为可贵。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只有“激荡”才能走出真正的教学之路。也只有在“激荡”中,才能真正地形成高效的课堂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提问是艺术中的艺术,她的活力在于创新,在于“新”、“奇”、“趣”。记得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如果问“无赖”是什么意思,必然索然无味,而我饶有兴趣地巧问:“小儿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寓于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讨论,使学生理解了这里的“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质不好”而是“顽皮”、“聪明”的意思。有效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法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的开阔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会”问;实施合理评价,使学生“愿”问。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不能随意,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因此,有效提问要遵循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针对性、适度性等严则,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三、自主学习,方法至上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探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指导、参与、引导、合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与学生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我们知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讲,就方法而言,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法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相促进。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创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力求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
如我组织学习《将相和》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演一演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小组合作制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故事,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又如组织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我将“草塘”中写景学习方法归纳为“读课文──抓特点──明写法──想画面──悟情感”五步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运用此方法自学“小河”一段。既能有效迁移,又能化难为易,真是水到渠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她追求学习中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其实,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语文是基础学科,对学生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实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任重道远,责任不可小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必须注重坚持与时俱进,按照教改的具体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达到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荣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6,(1);
[2]董荣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7,09:71;
[3]齐春香.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7,12:217;
[4]王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5]娄丹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提问技巧;自主学习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构建灵动的课堂,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幸福的气氛中激活思维,唤起强烈的学习需要,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以情悟情、心领神会,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语文活动中对话、交流、体验、品味、积累、运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情趣教学,快乐学习
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不用教师多讲,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会受益无穷。把快乐作为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教师快乐,学生也能用心去感受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感受到教师的快乐,感受到课堂的快乐,就会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的师生乐曲。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争一争、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做(制作)一做、玩(游戏)一玩的学习活动中,感悟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实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的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开开心心引进学习的大门,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素养。
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法宝。如我在组织学习《草原》一课时,抓住趣味特点,巧妙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先安排“小导游介绍草原美丽的风光以及风土人情”,“写草原广告词”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草原,使学生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趣”得实在,“趣”得巧妙。
情因境生,境为情设。趣味性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堂妙趣横生的课能吸引学生进入课堂预设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整合,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施教之攻,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才有问,怀疑是发现的开始、思考的动力、创新的前提,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相互质疑问难,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出难题更为可贵。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只有“激荡”才能走出真正的教学之路。也只有在“激荡”中,才能真正地形成高效的课堂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提问是艺术中的艺术,她的活力在于创新,在于“新”、“奇”、“趣”。记得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如果问“无赖”是什么意思,必然索然无味,而我饶有兴趣地巧问:“小儿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寓于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讨论,使学生理解了这里的“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质不好”而是“顽皮”、“聪明”的意思。有效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法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的开阔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会”问;实施合理评价,使学生“愿”问。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不能随意,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因此,有效提问要遵循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针对性、适度性等严则,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三、自主学习,方法至上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探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指导、参与、引导、合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与学生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我们知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讲,就方法而言,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法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相促进。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创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力求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
如我组织学习《将相和》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演一演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小组合作制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故事,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又如组织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我将“草塘”中写景学习方法归纳为“读课文──抓特点──明写法──想画面──悟情感”五步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运用此方法自学“小河”一段。既能有效迁移,又能化难为易,真是水到渠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她追求学习中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其实,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语文是基础学科,对学生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实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任重道远,责任不可小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必须注重坚持与时俱进,按照教改的具体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达到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荣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6,(1);
[2]董荣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7,09:71;
[3]齐春香.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7,12:217;
[4]王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5]娄丹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