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语文教师的言语讲授的策略

【作者】 王登科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基本、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师应当利用自身的言语将学生引入语言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此过程中讲授技巧应该是制胜的关键。
  【关键词】 语文教师;言语教学;讲授技巧

  言语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是教师最基本、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可以说没有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曾用过讲授,也没有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言语讲授。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
  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可以一言以蔽之:采用“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师应当通过言语讲授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心智、推动他们全身心的涉与,引导他们在互动与对话中通过教师提供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来促进、引导和支持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相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言语将其引入语言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此过程中讲授技巧应该是制胜的关键。
  一、组织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经验,架设通往新知识学习的桥梁
  表象是保持在学生记忆里的形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运用形象化的绘声绘色的具象语言,唤起和构造学生的表象,组织学生已有的经验,弥合他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中的缺口,促进理解。因此,必须提高讲授内容的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前,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我的老师》,这次作文反映出学生在“写人”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分不清写人文章和记事文章的区别;二是弄不清人与事的关系,不会用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掌握了这一情况,我就确定了本课教学的目的为:具体了解写人文章中人与事的关系,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是怎样处理这一关系的。为了检验效果,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重写《我的老师》,这次作文,基本上解决了前一次作文的两个问题,但又发现了两个普遍性的缺点:一是写人总要写得“高大”,表现人的事也要“大”;二是说“大人话”,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这次出现的情况,我又补讲了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着重讲了如何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让学生了解小事也能说明大问题的道理。学完《我的老师》,我让学生再练习写一篇《我的同学》,要求用自己的话写,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次,学生的文风有了明显的变化,普遍写得比较真实可信了。
  所以,教师应当重点讲什么,那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精讲。
  二、推动学生的参与,促进知识的掌握
  言语讲授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打破那种“静听的教育”,就必须变“独白”为“对话”,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讲”相映成趣,相辅相成。要让课堂中充满情感共鸣、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和创意萌生的生动活泼气氛;要成全学生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需求,悦纳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一得”之见。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散文,里面的词句非常优美,怎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味桂林风光呢?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基本弄懂《桂林山水》的意境、熟悉课文后,让学生当一回“导游”。
  我先请同学们推荐人选,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进行一番想象——把教室想象成“船”,自己则是“船”上的游客,余下的就全部交给那个被推荐的学生了。
  “先生们,女士们,你们现在正置身于美妙的画卷之中……”这位同学解说得还真不赖,绘声绘色。只见“船”上的“游客”们时而低头不语,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左顾右盼,时而聚精会神,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
  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了言语讲授的主角,教师退居“幕后”,但是,能说教师这样做他的责任和担子就轻了吗?其实,他还必须有更多的准备和机敏。
  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智能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讲得声情并茂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教师在不遗余力地灌注知识信息,学生却无所事事地静待输入,那就难以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学生的“素养”而言,“不可传输性”是它的突出特点。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只能在活动中才能形成。教师的言语讲授应触发学生内在心理活动(包括认知与情意活动),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让学生“卷入”、“参与”到某些物质化的行动中去,让言语讲授同学生的行为紧密结合,促进教师讲授的“外在的知识”向学生“内部的经验”的转移。
  教学《找春天》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成小燕子,到校园中去找春天,到大自然中去找,在观察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有的做了植物标本,有的拍了照片,有的画了画,还有的积累了优美的词句。
  新课程的课堂不是“讲堂”是“学堂”。怎么学?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掌握、去运用,于是教师的语言讲授也就真正发挥了激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介入、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的作用。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讲过:“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同带进去。”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是高度个性化的,应力求做到:说话明白,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直观性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幽默诙谐,生动风趣;声情并茂,真诚恳切;予以连贯,逻辑严密;提出勾玄,重点明确;适应学情,有常有变;按课施教,言辞各异;更要注意儿童语言的运用。
  总之,准确、鲜明、生动是言语表达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可以灵活地运动各种技巧提高自己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但这绝不只是一个习得技术的问题。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言语才能真正焕发风采。教师还要记住古人的一句智言:“辞达而已矣。”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
  [2]转引自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班尼·约翰逊:《教育社会心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