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应兴趣当先

【作者】 林海晶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



【正文】  【摘 要】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能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克服困难,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关键词】 师生和谐;创设情境;直观手段;设置悬念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能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克服困难,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点肤浅体会。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若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淡或批评斥责等,就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或对抗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甚至在课堂上产生对抗行为。反之,如果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关爱、信任的教态,学生就会有一种倍受温暖、抱有积极地心态去学习,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温暖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学习能力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斥责”,多一点“关怀”的方法,常给他们信任、鼓励和理解同情,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从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认真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认真备课——备好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创设好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举例或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解“100以内加减运算”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吸引力。开始预设情景故事:同学们!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小山羊割草的故事。有一只小山羊非常可爱,它特别勤劳,喜欢割草,割草时可专心认真了!有一天,他上午割草30斤,下午割草40斤,你们能根据我的这个问题条件,设想出哪些关于小山羊割草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于是,A学生:小山羊上午和下午一共割草多少斤?B学生:小山羊上午比下午少割草多少斤?C学生:小山羊下午比上午多割草多少斤?再接着提问:假如小山羊所割的草吃掉了10斤,小山羊割的草还剩多少斤?请同学们想想这个问题?你们能解答吗?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列式:第一类?30+40=70(斤)?70-10=60(斤);第二类30+40-10=60(斤)。我根据儿童的年龄、年级及心理特点,通过编讲故事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要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提高课堂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应用题时,不要一概地把“新概念”用理论细细讲解,这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精心、巧妙设计准备题,为实现教学目标作好铺垫,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如: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多少”的问题,改为“求少多少”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尝试着解答,并给予鼓励,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按教师预想思路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解法,有各种疑惑。此时教师做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得到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和成功感,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兴趣。
  三、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教师的问题设置十分重要,在课堂上提问要有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不要直接采用量三角形的底和高来带公式中计算,要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到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图片,将长方形纸片延对角线裁开,看看得到什么样图形?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他们的面积又是多大?比比看看?产生初步结果。再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对应于原长方形的哪条边。让学生清楚认识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并知道其中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长方形面积公式”知识,很轻松自然地得出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中设置悬念,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设置能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恰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总之,要培养、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有感悟”、“有实例”、“有成功”。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师爱、联系实际、动静搭配、成果明显,相信我们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