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课前预习重要性及方法略谈

【作者】 张 芳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



【正文】  【摘 要】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检查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很好的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 预习;效率;独立;自学

  在大力提倡学校内涵发展即数学教学新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前预习已逐渐被老师、学生遗忘,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小学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的去听课,效果明显会增加。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3、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视。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自己也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能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布置预习作业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
  布置预习作业,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另一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2、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无须什么也看,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3、课前预习的调查交流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首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踏实地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