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物理教学设计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弹力》教学设计为例

【作者】 明丽梅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物理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从生活着手,让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其中的趣味和价值。本文以《弹力》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理。
  【关键词】 物理;生活;教学设计;弹力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应顺应物理学科特点,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让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其中的趣味和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深入理解,本文就以《弹力》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理。
  首先,导入新课。播放“倒霉熊”动画视频(如图1所示),其中倒霉熊用弹弓弹射气球的画面搞笑又蕴含了物理学中的弹力知识,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里面涉及的主要物理知识,引入弹力这节课。









  图1 倒霉熊使用弹弓     图2 生活中的形变
  然后进入新课教学,讲授“弹性形变和弹力”。老师展示生活中形变的图片(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思考形变的概念和种类,把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已经在老师安排下提前自学,让学生小组内分享自学成果,试着利用手边的简单器材(橡皮筋,直尺,橡皮泥,泡沫,弹簧,矿泉水瓶)讲解物体的形变中涉及到的四个物理概念: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范性形变,布置任务两分钟后请同学上台展示,引起适度紧张感,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上台展示和讲解自学成果,有不足的则其他同学指出并补充完整,得出上文提到的四个概念,老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肯定他们的积极性。








  图3 微小形变放大看      图4 弹力方向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手压在桌面,桌面是否发生形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如何观察微小形变,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和激光笔作为提示,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两分钟后上台展示成果。
  老师对学生设计并进行的实验做出评价,播放“微小形变放大看”的动画演示视频(如图3所示),让全班学生深刻理解“放大”的含义。指出完全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得到弹力的概念,对概念进行字面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对弹力的三要素进行由易到难的逐步分析学习。弹力的作用点容易得出,弹力的方向请同学们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填写老师设计的表格(如图4所示),分析表格所填信息,得出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再根据桌面上的书和绳子吊重物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压力、支持力、绳子的弹力的方向。图片提示同学们可以借助形变明显的泡沫进行理解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老师再加以适当的说明,引导同学自己总结出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大小即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的关系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其课下设计方案进行探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善于合作的好习惯。
  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形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形变的概念和种类,把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组内设计实验演示微小形变,所用实验器材也是生活中方便可得的平面镜和激光笔,使学生开动脑筋,也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微小形变放大看”的动画演示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了学生演示时效果不明显的缺陷,保证全班学生对于该实验的认识、观察和理解。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弹力方向,图片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气息浓厚,不会使课本知识与生活脱节,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好习惯。弹力的大小即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的关系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其课下设计方案进行探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善于合作的好习惯。
  物理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意识,从大处把握,小处入手,经历观察、思考、实验、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从生活着手,实验器材(如,本课教学设计中的弹簧、弹弓、矿泉水瓶、蹦蹦床、橡皮筋、橡皮泥、平面镜和激光笔等)也无需多高端,来自身边的简单器具更能让学生有亲切感,也更能体验到物理和生活的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张华军.浅谈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A].现代交际,2010,(8):129
  [2]刘树权,高东方,王晓元.关于《单摆周期公式》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3,(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