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作者】 沈洪冰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孙受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各学科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入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进行了探究,并以社会责任为例对实际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情况,不断地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治课是当前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实际教学出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核心素养培养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拓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常是围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展开教学,这样的学科内容虽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被老师充分认识,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这些因素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要有效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单单依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于思想道德内容与法治知识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无法真正意识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关系学生成长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具备理解、践行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的不足,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2.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高度契合
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以及法治意识的树立,而对于核心素养的解读,则可以看作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二者虽然在性质与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教学、培养的过程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矛盾,反而能够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展开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高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1.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同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能力与品格的综合,其在教学中往往是以理论知识的形式体现,但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或理解,而是要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真正的认同,才能够将这些品质与能力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而情感教育则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使其投入到现实情境中,通过理论知识的形象化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触动,进而认同所学的课程内容。如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如大雁通过特殊队列的合作飞行提高飞行速度,顺利完成迁徙等,这样的故事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感触,从而真正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2.以现实生活为教学素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与核心素养一样需要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素材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与学习热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并产生认同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一些身边的生活素材进行具体讲解,或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来发表自身看法。如学习《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家庭琐事为剧情,展开情景剧表演,体现出亲情的力量以及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让学生对此产生深入的思考。
3.联系时事热点话题。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以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为核心目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义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紧密联系时事热点,以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围绕当前为公众所知的社会热点事件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组织学生对此发表看法与见解,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法治精神、道德思想的渗透,从而让学生将所学内容真正转化为需要坚持与践行的人生准则。如学习《社会生活有秩序》一课(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时,教师就可以将横穿马路、闯红灯、乱扔垃圾等相关的当地新闻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并强调这样做的危害,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核心素养、践行所学内容的主要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并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够在活动中不断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让核心素养能够真正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例如在学习《服务社会》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植树、做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树立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5.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包含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其中法治教育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帮助学生初步梳理法治意识,帮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加相关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的教育目标,从此就可以看出,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核心,随意,想要树立和会法制意识,首先就需要树立社会的规则意识,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积极的采取措施,开展丰富的规则意识教育。
6.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讲,能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让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某一事物,并作为出理性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生核心素养所必须掌握的品格和能力。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且法治教育的开展,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落细落实,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分析,促使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另外,通过对具体事例分析,还能够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7.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责任担当意识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之一,能够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展现了新时期小公民的良好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教师要积极的强化师生互动过程,促使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正确认识道德认知以及实际行动的联合作用,促使学生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进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培养必备的品格以及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完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翠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J].考试周刊,2017(76):85.
[2]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48.
[3]孙慧峰.《道德与法制》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学科纵横,2018(13):40-41.
【关键词】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治课是当前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实际教学出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核心素养培养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拓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常是围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展开教学,这样的学科内容虽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被老师充分认识,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这些因素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要有效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单单依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于思想道德内容与法治知识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无法真正意识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关系学生成长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具备理解、践行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的不足,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2.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高度契合
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以及法治意识的树立,而对于核心素养的解读,则可以看作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二者虽然在性质与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教学、培养的过程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矛盾,反而能够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展开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高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1.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同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能力与品格的综合,其在教学中往往是以理论知识的形式体现,但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或理解,而是要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真正的认同,才能够将这些品质与能力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而情感教育则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使其投入到现实情境中,通过理论知识的形象化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触动,进而认同所学的课程内容。如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如大雁通过特殊队列的合作飞行提高飞行速度,顺利完成迁徙等,这样的故事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感触,从而真正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2.以现实生活为教学素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与核心素养一样需要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素材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与学习热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并产生认同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一些身边的生活素材进行具体讲解,或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来发表自身看法。如学习《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家庭琐事为剧情,展开情景剧表演,体现出亲情的力量以及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让学生对此产生深入的思考。
3.联系时事热点话题。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以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为核心目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义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紧密联系时事热点,以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围绕当前为公众所知的社会热点事件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组织学生对此发表看法与见解,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法治精神、道德思想的渗透,从而让学生将所学内容真正转化为需要坚持与践行的人生准则。如学习《社会生活有秩序》一课(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时,教师就可以将横穿马路、闯红灯、乱扔垃圾等相关的当地新闻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并强调这样做的危害,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核心素养、践行所学内容的主要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并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够在活动中不断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让核心素养能够真正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例如在学习《服务社会》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植树、做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树立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5.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包含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其中法治教育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帮助学生初步梳理法治意识,帮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加相关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的教育目标,从此就可以看出,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核心,随意,想要树立和会法制意识,首先就需要树立社会的规则意识,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积极的采取措施,开展丰富的规则意识教育。
6.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讲,能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让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某一事物,并作为出理性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生核心素养所必须掌握的品格和能力。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且法治教育的开展,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落细落实,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分析,促使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另外,通过对具体事例分析,还能够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7.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责任担当意识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之一,能够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展现了新时期小公民的良好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教师要积极的强化师生互动过程,促使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正确认识道德认知以及实际行动的联合作用,促使学生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进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培养必备的品格以及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完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翠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J].考试周刊,2017(76):85.
[2]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48.
[3]孙慧峰.《道德与法制》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学科纵横,2018(1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