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作者】 付 涛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正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能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教法
  1、贯彻“先学后教,课堂探究”的教学模式。
  2、引导学生对图形、数据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迁移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填空。
  【知识回顾】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回顾上节的核心知识,并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什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什么?(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堂探究】重点解决学生自习中感到理解困难的内容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强调从“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四个角度研究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导学案上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一般为太阳能/光能)
  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③画出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图解(课堂重点探究部分,请学生在黑板上作答)
  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指的是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还是同化量?(同化量)
  ⑤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否属于生物同化量?(属于)
  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终去向?











  (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⑦能量流入每一营养级后,都有哪些去路?
  (通过呼吸作用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⑧对于消费者而言,同化量与摄入量的关系如何?(补充资料: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3、能量流动的特点:以教材图示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看P94页图5-7,回答以下问题并做小结2:
  a、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含义?
  (箭头粗细代表能量多少;箭头方向代表能量流向)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是以什么形式散失的?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重新利用)
  c、从方向上看,能量能否逆向流动、循环流动? 为什么?
  (不能。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能量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d、图中的箭头和方框,每传递一次,都会变的比上一次小些,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②阅读课本P95页图5-8,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完成以下问题:
  a、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既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b、计算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第一、二营养级间传递效率13.5%;第二、三营养级间传递效率20.1%。
  c、从数值上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暂未利用)
  自我小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看课本P96页图5-9回答:
  ①能量金字塔,塔基是哪类生物?能量金字塔中包含分解者吗?
  (生产者;不包含分解者)
  ②模拟能量金字塔的原理,尝试构建生物的数量金字塔
  (与能量金字塔类似)
  ③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吗?可以的话,请举例
  (可以。例:树→虫→鸟)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思考问题探讨中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的问题)
  【当堂训练】完成导学案中习题。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的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并结合PPT展示教学内容。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和总结规律,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内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绘制能量来源和去路的图解时,让学生思考:生产者的能量来源与消费者的能量来源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关系?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是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还是同化量?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课堂活动比较多且模型构建活动难度大,教学时间比较紧,不能很好地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3、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什么?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什么?
  (二)导学过程
  考点A、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传递、转化和                 的过程。
  考点B、关于能量流动的过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3、画出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图解
  4、对于消费者而言,同化量与摄入量的关系如何?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指的是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还是同化量?
  5、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否属于生物同化量?
  6、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终去向?
  8、能量流入每一营养级后,都有哪些去路?
  【训练1】若鹿的进食能量为100%,其粪便能量为36%,呼吸能量为48%,则鹿的同化量为(   )
  A.64%       B.84%       C.16%       D.52%
  考点C、关于能量流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