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策略研究

【作者】 李钦梅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科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而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取舍,去粗取精,提升解答及应用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提高策略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对数学题目,数学符号,数学图标及图像,运用数学思想和逻辑分析能力进行思考,推理,证明,解决问题,同时进行创新的能力。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文、政治等偏文科的课程,但实际上数学课程也需要同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科学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优化他们的思考探究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解题正确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全面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高中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学习质量及数学题目解答正确率。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途径。当前高中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并不高,一方面,学生自身缺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视,在他们看来,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课程的考核范围,数学课程只需要套用公式或者明确解题思路就可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高中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往往一扫而过,不去主动思考题目中公式、符号等具体含义以及前后语句的关联。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解题能力或者做题正确率,是建立在大量的练习和持续的习惯的基础上。较少有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较少有教师愿意花费时间或精力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理解。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需要运用科学的策略,从兴趣出发,注重技巧和方法的贯彻,进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1.激发高中生数学阅读兴趣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应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数学语言的逻辑性比较强,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觉枯燥,缺乏阅读兴趣和动力。教师作为高中数学的教学引导者,应该率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解到“概率”问题时,可以以学生的生日为例,一个月最少28天,最多31天,若班级学生数量为50人,那么势必存在某两个同学的生日日期是一样的,如生日的日期都是25日。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利导,进而提升和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核心与关键,科学分析题干内容,积极建构数学思维。
  2.依托于教材实现课程开发的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材是阅读的关键,也是阅读的载体。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教师必须充分注重教材,科学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指导。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概念表示符号的确定过程,来科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椭圆的定义为例,可以分两个层次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结合教材中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椭圆的真实内涵。椭圆就是指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且定长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教师结合椭圆的完整定义,引导学生把握定义中体现出来的关键点,如平面、定长、定点等等。在学生初步认知这一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椭圆的真实性质和特点。
  (2)在学生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保持绳子长度不变,在改变定点之间距离后再去画椭圆,认真观察当定点间距离改变时椭圆自身形状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保持定点距离时,
  3.活学活用鼓励学生全面创新。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认知数学概念,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概念形成过程的认知和学习,进而转化为数学思维,将其升华成为自身的一种关键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字符号转化文字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符号是抽象宏观的,学生可能在理解过程中难以快速转化,这本身容易增加他们的思维障碍。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应该科学培养学生数学符号向文字转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抽象性比较强的数学符号转变为更容易理解的文字。数学语言的类型比较多,包括语言、符号、图像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培养学生科学转化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数学语言之间相互切换,合理转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在“不等式倒数性质”中,教师在列出公式后,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口头表述这一不等式。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倒数式,教师还可以将两个不等式公式都列出来,让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表述。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科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数学题干,认真审题,精准把握数学内容,提升数学问题的解答能力及解答正确率。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实践中,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策略,以兴趣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深入拓展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全面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宏嘉 提高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初探[J].上海中学数学,2015,(9):30-32。
  [2]卢巧萍 在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初探[J].新课程(上),2018,(2)。
  [3]潘丹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对策[J].教育:文摘版,2015,(8):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