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口语交际有话可说
【作者】 杨 林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校
【正文】 2017年我有幸运用部编教材执教,在教学中,我对部编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部编”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其中口语交际就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与别人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的交谈。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如何在这一年中让孩子们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集体中有话可说,敢于表达,为将来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形成良好的交际习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循序善诱,梯度训练,将语文课堂延伸至实际生活,引导孩子们敢说、会说、乐于与别人分享。
一、 营造氛围,唤醒学生交流的愿望
一年级的小朋友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多少都有些不适应,会不知所措,甚至有话也不敢说。而唤醒孩子们交流的愿望,这是我们一开始就需要做的。
开学第一课,我发现有好多孩子与同学甚至同桌都不说话,显得很拘谨。我就决定把口语交际“你说我做”提到前面来教学。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以“抬起腿,抬左腿,抬右腿”的游戏开始,在游戏过程中慢慢加快速度,孩子们的各种动作就很好笑,我让他们大声的笑出来,教室里一片笑声。我告诉他们发口令的人口令的内容可以自己想的,我再让他们同桌,小组内做这个游戏,同学之间就慢慢熟悉了。我再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孩子们总结出:要想做对口令的内容就要认真倾听,要想让大家听到你的口令就要声音洪亮。最后,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发口令,其他同学做,看谁说的最清楚,谁听的最认真。渐渐地孩子们不再拘谨,好多孩子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
这次口语交际不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胆说和认真听,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还增进了同学情,让他们在课外也能很好的沟通、交流、玩耍。唤醒了孩子们的交流愿望。
二、 创设情境,提升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离不开情境创设,而情境的创设最好是实际生活或学习中的某些具体的场景。这样孩子们更感兴趣,也能将所学的交际能力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用多大的声音》这课口语交际中,我就创设了同学捡到橡皮擦到办公室交给老师的情境。让老师也参与到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参与就更积极,都愿意与老师互动。在表演中孩子们就会明白进老师办公室要先喊“报告”,经过老师同意后才可以进去,与老师说话要有礼貌,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不能打扰到其他老师。通过这一情境创设,孩子们很自然就知道了平时去办公室找老师应该怎么做了。
我再创设一个同学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故事的情景。孩子们在情境中就会发现,讲故事的同学声音小了,后面的同学听不见,在这种情况下说话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
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孩子们就很容易明白: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音量说话。再多举生活中不同的例子,让孩子们说说应该用怎样的音量说话,这是对初步场合意识的具体化引导和培养,也是部编教材所倡导的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 多元互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言论进行评价,有意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多元互动。这样更能让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缺点,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若在某一问题上,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这样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教《用多大的声音》这篇口语交际中,我在创设情境之后,借助“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需要小声说话?”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简单说出理由。有些同学觉得在与人交谈中说话声音要大一点,别人才听得见。也有同学觉得与别人说话声音太大好像是在吼别人,不礼貌。我抓住这个讨论点,把同意观点一的同学分成一组,同意观点二的同学分成另一组,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孩子们很活跃,争先举手,虽然他们说出的理由还不够充分,太简单,也很主观,但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值得肯定。当然,最后也达成了一致观点,大家也心服口服。
我认为,参与交流的孩子们不仅要会认真倾听,还要能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双向互动中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四、 及时引导,抓住生活中的话题打开“话匣子”
口语交际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中,要把口语交际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瞬间出现的话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说,用好奇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要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愿意听,他们也就愿意说。
在一次课间,我正在讲台上批改作业。一位小女生走到我身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乌龟,超可爱!”我放下笔,好奇地问:“真的吗?老师也很喜欢乌龟,你给我说说看你为什么说它超可爱呢?”小女孩见我很感兴趣,立马兴高采烈说:“它的头好小,没有头发,像我弟弟一样是个小光头。”说着捂嘴笑起来。我也跟着笑,继续问:“还有呢?”“它的壳上有花纹,很硬用手敲还会响……”我微笑着夸她观察很仔细。“哦,对了!老师,我的乌龟还会游泳呢!它好厉害呀,我都不会游泳……”小女孩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滔滔不绝的说着,“话匣子”完全打开了。
在课余时间,老师要善于抓住话题,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或物。既能很好的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五、 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乐于分享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感兴趣的东西,能很好地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胆量也能得到进一步锻炼。
我在与那位“讲乌龟趣事”的小女孩交谈中,发现她很会表达,而且说得很好,于是鼓励她,让她占用几分钟午休时间给同学们讲讲她家的乌龟。她刚开始不愿意,怕说不好同学笑她。在我的鼓励下她还是鼓起勇气站在了讲台上。效果比我想象的还好,同学们听完也开始纷纷补充他们知道的乌龟的趣事。我也顺势教育孩子们,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等讲话的人说完了,我们再来补充,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后来,我就经常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上台,慢慢的孩子们讲的话题越来越多,讲看到的小蚂蚁在一片树叶下找食物的事,家里种的“一帆风顺”开出了怎样的花朵,他们是如何帮助妈妈做家务的等等。当然,我也及时的给予他们奖励。于是,孩子们的发言就更踊跃了,敢上台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很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是很美妙的事。
总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说”积累充分的素材,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话可说。孩子们能在自然轻松地交际氛围中敢于说,善于说,乐于说。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第9页
一、 营造氛围,唤醒学生交流的愿望
一年级的小朋友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多少都有些不适应,会不知所措,甚至有话也不敢说。而唤醒孩子们交流的愿望,这是我们一开始就需要做的。
开学第一课,我发现有好多孩子与同学甚至同桌都不说话,显得很拘谨。我就决定把口语交际“你说我做”提到前面来教学。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以“抬起腿,抬左腿,抬右腿”的游戏开始,在游戏过程中慢慢加快速度,孩子们的各种动作就很好笑,我让他们大声的笑出来,教室里一片笑声。我告诉他们发口令的人口令的内容可以自己想的,我再让他们同桌,小组内做这个游戏,同学之间就慢慢熟悉了。我再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孩子们总结出:要想做对口令的内容就要认真倾听,要想让大家听到你的口令就要声音洪亮。最后,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发口令,其他同学做,看谁说的最清楚,谁听的最认真。渐渐地孩子们不再拘谨,好多孩子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
这次口语交际不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胆说和认真听,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还增进了同学情,让他们在课外也能很好的沟通、交流、玩耍。唤醒了孩子们的交流愿望。
二、 创设情境,提升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离不开情境创设,而情境的创设最好是实际生活或学习中的某些具体的场景。这样孩子们更感兴趣,也能将所学的交际能力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用多大的声音》这课口语交际中,我就创设了同学捡到橡皮擦到办公室交给老师的情境。让老师也参与到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参与就更积极,都愿意与老师互动。在表演中孩子们就会明白进老师办公室要先喊“报告”,经过老师同意后才可以进去,与老师说话要有礼貌,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不能打扰到其他老师。通过这一情境创设,孩子们很自然就知道了平时去办公室找老师应该怎么做了。
我再创设一个同学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故事的情景。孩子们在情境中就会发现,讲故事的同学声音小了,后面的同学听不见,在这种情况下说话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
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孩子们就很容易明白: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音量说话。再多举生活中不同的例子,让孩子们说说应该用怎样的音量说话,这是对初步场合意识的具体化引导和培养,也是部编教材所倡导的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 多元互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言论进行评价,有意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多元互动。这样更能让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缺点,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若在某一问题上,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这样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教《用多大的声音》这篇口语交际中,我在创设情境之后,借助“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需要小声说话?”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简单说出理由。有些同学觉得在与人交谈中说话声音要大一点,别人才听得见。也有同学觉得与别人说话声音太大好像是在吼别人,不礼貌。我抓住这个讨论点,把同意观点一的同学分成一组,同意观点二的同学分成另一组,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孩子们很活跃,争先举手,虽然他们说出的理由还不够充分,太简单,也很主观,但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值得肯定。当然,最后也达成了一致观点,大家也心服口服。
我认为,参与交流的孩子们不仅要会认真倾听,还要能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双向互动中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四、 及时引导,抓住生活中的话题打开“话匣子”
口语交际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中,要把口语交际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瞬间出现的话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说,用好奇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要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愿意听,他们也就愿意说。
在一次课间,我正在讲台上批改作业。一位小女生走到我身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乌龟,超可爱!”我放下笔,好奇地问:“真的吗?老师也很喜欢乌龟,你给我说说看你为什么说它超可爱呢?”小女孩见我很感兴趣,立马兴高采烈说:“它的头好小,没有头发,像我弟弟一样是个小光头。”说着捂嘴笑起来。我也跟着笑,继续问:“还有呢?”“它的壳上有花纹,很硬用手敲还会响……”我微笑着夸她观察很仔细。“哦,对了!老师,我的乌龟还会游泳呢!它好厉害呀,我都不会游泳……”小女孩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滔滔不绝的说着,“话匣子”完全打开了。
在课余时间,老师要善于抓住话题,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或物。既能很好的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五、 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乐于分享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感兴趣的东西,能很好地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胆量也能得到进一步锻炼。
我在与那位“讲乌龟趣事”的小女孩交谈中,发现她很会表达,而且说得很好,于是鼓励她,让她占用几分钟午休时间给同学们讲讲她家的乌龟。她刚开始不愿意,怕说不好同学笑她。在我的鼓励下她还是鼓起勇气站在了讲台上。效果比我想象的还好,同学们听完也开始纷纷补充他们知道的乌龟的趣事。我也顺势教育孩子们,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倾听,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等讲话的人说完了,我们再来补充,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后来,我就经常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上台,慢慢的孩子们讲的话题越来越多,讲看到的小蚂蚁在一片树叶下找食物的事,家里种的“一帆风顺”开出了怎样的花朵,他们是如何帮助妈妈做家务的等等。当然,我也及时的给予他们奖励。于是,孩子们的发言就更踊跃了,敢上台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很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是很美妙的事。
总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说”积累充分的素材,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话可说。孩子们能在自然轻松地交际氛围中敢于说,善于说,乐于说。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