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悦读是写作的阶梯

【作者】 张宗传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语言建构和运用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我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关注生活,从身边积累写作的素材,教会学生多读书,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 关注生活;素材;悦读;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程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生活与写作结合,打开写作的源泉
  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身边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表达的过程。离开了“生活”,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
  1、我一直教导学生,生活着就会跟许多事物打交道。这些事物就是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泉。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搜索,才能逐步提高运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有一年,我接手五年级一个新班。为了摸清学生的写作底细,我提早布置完成第二单元“写一个自己敬佩或尊敬的人”这项作业。不料,交上来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写冒着风雨顶着烈日的邮递员。我一看恼火极了,怎么活生生的个体写出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无疑,老师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上缺少工夫。关注生活,学生轻易地汲取到写作的内容,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厌恶的情绪。记得一次,我的一位学生在完成《一件难忘的事》这篇作文时,他就选了早两天他抬早餐时一不小心把一褒粥倒了的事。文章中他生动地写到自己前后的心理活动,一些老师的指责,和当时我对他的安慰与教育。这事许多学生都亲身目睹,我作为一篇范文在全班面前朗读,并教育他们感人心脾的文章是会在自己的双手中诞生的。
  2、我们时常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充满情趣的,让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写作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所具有的好奇、好胜、好学等特点,尽力将课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窦老师的课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产生兴趣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在讲授“写一种自己喜爱的运动”时也用到她的方法。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弄清习作的要求,明确重点写的内容后。我叫一位跑步快动作又标准的男孩来到讲台,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我一起来描述,一下子学生的情趣高涨,非常愉快地参与课堂,按照这种方法还演示了跳远、跳高的运动。可以说,用地方方言讲是没问题的,可用普通话习作就大打折扣。通过一起来描述,同学们知道了许多动词是能用上的。比如:双手前后摆动,眼望前方,后腿一蹬,前腿向上抬……如果是老师读一篇范文,或者单纯靠老师嘴里说,这些词语很难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以后也不会灵活准确地使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搜索材料,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对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来观察,让作文与他们的生活拉近距离,于是难度减少,兴趣浓了,这样的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经历。校园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校园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活动的多姿多彩,会愉悦孩子们的身心,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会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阅读与写作结合,提高写作的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靠多写对吗?不对。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多写,加强写的强度,只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扩大阅读范围、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写作方法,通过读写有效结合,达到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桥下的一家人>的读后感》脉络清晰,简单明了,我在平台上投影出来,让学生们自由读两遍,思考: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引读“读完这本书,一滴滴滚烫的泪珠早已夺眶而出,我不禁掩卷深思:爱,究竟有多强大……他实现了孩子们的愿望——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家的温暖。”启发学生这是写作者读《<桥下的一家人>的读后感》后的深刻感受,若是读完文章毫无感受可言,那是白读书,写出来的作文是不达标的。作者为了加深对这种爱的理解,联系曾经自己捐款的事,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爱的重要性,接着我再引荐两篇读后感。这一回重写《<XX>的读后感》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不是大篇幅地摘抄课文句子,也会借用一些生动的句子。
  尝到了甜头,每星期的“悦读课”都先由我“引”,引导孩子们品尝一个比喻句,一个四字词语……再放手让他们挑喜欢的书读,慢慢地,在个人准备的笔记本上写上了一些词,句。有一次,我布置一个读书作业:今天的悦读课,我读了什么?有些学生将积累的词句写出来,有些学生将读书的情景写出来,如:我读着读着,看到一些好词,马上摘抄下来,又看了几遍,闭上眼睛想一想,太有味道了。还有个别平时写作好的学生写道:这次的悦读课真有意义!让我觉得读书要认真,要有方法,要会思考,多读书,才能把作文写好,写得与众不同。有了阅读的酝酿,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变得生动,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语言建构和运用水平的体现。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它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素材;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它为我们的写作添加色彩,抓好提高写作水平的元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