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锤炼诗意语言 浇灌情感之花
【作者】 王 艳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摘 要】 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的必要条件,只要情感被激发,就能推动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所以,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教学氛围的灵魂,它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使教师之心与作者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让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离不开教师诗意的语言。
【关键词】 诗意;语言;情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的必要条件,只要情感被激发,就能推动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所以,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教学氛围的灵魂,它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使教师之心与作者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让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呢?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们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认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离不开教师诗意的语言。
第一,以饱含感情的美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把握文本情感的重要环节。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教师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进入意境,体会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课文朗读时,教师要把握好每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比如教师在朗读《槐乡五月》这类文质兼美的散文,要读得轻柔、抒缓、恬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朗读《长城和运河》这类诗歌时,要根据诗歌描述对象的特点;读出长城大气磅礴之势和运河的轻柔包容之美;朗读《水》这样的文章时,要披情入境,让听者感受到水的珍贵和作者对水的渴望……当然,文章的体裁不同,朗读的语气也应有所不同。不管朗读哪类体裁的文章,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尔后才能读出感情。教师语音清晰,委婉悦耳、绘声绘色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这样就沟通了课文与师生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使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以恰当巧妙的点拨语追寻情感的共鸣点
语色亮丽,语气适中,语调舒缓有致,语音沉着而有底气……这些都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生爱上某一个教师的课,大多因为这名教师娓娓动听的点拨与讲述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和思维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走进了故事,去感悟故事中的喜怒哀乐,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去理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使学生正在生长的心灵得到洗礼。
第三,以幽默风趣的对话点燃学生的情感触发点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甫曾说过:“教育家最需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美国教育专家赫布·特鲁也指出“幽默的力量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减轻疲劳,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充满愉悦。
记得有一次,我请学生到黑板上听写生字,有位同学将“挎”与“跨”混淆了,同学们都笑了,这位同学被笑蒙了,我没有批评,而是平静地对他说:“只是一点的小差别,谁让他们的读音相近呢?那怪我们的同学一时眼花,请赶快擦亮眼睛,仔细观察。”我用幽默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弄清了字形,可谓一举两得。魏书生老师力争每堂课都有笑声,他经常在课堂使用班级用语,心胸狭窄叫“小马蹄坑”,不爱发言叫“昏睡百年”,什么“后三节”“三闲”。同学们管长得聪明伶俐的一同学叫“一休”,魏老师上课也这样称呼“请一休同学到上面来做题”。这些幽默的用语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第四,以机智多变的评价语激励学生的情感外现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不要等他们已经将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后,才去赏识他们。而是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精当,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借此来“粘”住学生,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要想让我们的语言在课堂上诗意的流淌,仅靠做到上面的四点是不足够的,但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在平常的教学中、工作中积累教学经验,多看名师的课堂,锤炼我们的语言,不懈努力、执照追求,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成为一名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大师。每一位教师言语的厚度一定能成就学生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