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冲突
【作者】 吴 兰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中心幼儿园
【正文】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打架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因此对其作出消极的价值判断,总是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宽容,做到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把听话、忍让的幼儿看成是好孩子,而不注意教给幼儿正确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然而幼儿交往过程中,为了争同一玩具或者为了某种看法发生争吵是经常发生的,而有的幼儿由于家庭溺爱总是在班级横行霸道,欺负其他幼儿。以至有的幼儿挨打或者玩具被抢,只能哭或者向老师报告,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那些平时就比较胆小、怯懦、依赖性较强的孩子表现特别突出。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冲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一,不能以传统观念、以自己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幼儿。有的教师认为“打人”不是好孩子,只喜欢顺从、听话的孩子,而事实上这样的 “好孩子”往往缺乏勇气和自信,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别人解决。如果教师不在场时,找谁帮助呢? 况且,如果只教育孩子一味忍让,会使那些平时爱抢别人玩具、爱打人的孩子,更加欺负人,横行霸道。“谦让”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是对那些从来不懂得 “谦让”的孩子,一味忍让只能是更纵容、迁就其坏行为。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冲突,应将自己的教育行为放入幼儿发展的坐标,全方位地 思考教育的影响。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二要具有教育艺术。在教育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幼儿的气质特点和行为特点对症下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基 本技能和处理冲突的正确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发扬优良品质,同时避免自己消极适应幼儿的特点及日常行为存在的个体差异。有些幼儿以前从不打人,胆小而怯懦,在争执中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面对挨打或被抢玩具只能哭泣或生气,或者报告老师。在家长的教育下,在别人先动手打他时会勇敢地还手。有些幼儿则是脾气急躁, 一不顺心就动手打人,平时爱欺负他人。对这两种类型的幼儿应区别对待。对前一种类型幼儿,教师应意识到幼儿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及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反抗意识, 这是幼儿的进步。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幼儿而应适当地鼓励他,否则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及刚刚建立的勇气。但是不应强化幼儿“ 打人”这种行为。对后一种平时就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对其行为绝不能姑息迁就,助长其任性和攻击行为,要采取批评及其他多种教育方式。如引导他体会被打的心情,或者让他尝尝离开集体的孤独,可以让别的幼儿暂时孤立他,让其感到自己的行为不被别人接纳,逐步矫正其打人行为。
第三,对幼儿之间的冲突要合理引导。幼儿之间的争执、打架,往往是由于幼儿年龄局限所引起的言行脱节造成的。幼儿外部行为规范还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因此,争吵、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刚刚争吵后又走到一起。在冲突的过程中,幼儿会慢慢积累经验,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 “打”是 一种磨合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在协助解决幼儿矛盾冲突中,增长幼儿与人相处的经验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幼儿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敢于和善于保护个人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冲突源于幼儿自身, 教师应将问题留给幼儿自己去解决,调动他们的思维。教师要在解决冲突中对幼儿的发展负责,透过幼儿的行为解决其心理矛盾。 但是,教师也要注意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孩子的冲突。不应把 “打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仍旧要培养幼儿友好相处、宽容大度的品行。
第四家庭教育的因素不容忽视,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教育一致,取得共识。现在幼儿的行为很大一部分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 应让家长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冲突。孩子挨打, 家长不要耿耿于怀。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格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教育孩子只用 “打人”来解决问题。幼儿年龄小,受道德发展水平的限制,是非观念还不明确,不能区分打人与受攻击下打人的区别。若每次遇到挫折或委屈只以打人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多次之后打人行为得到强化,内化成习惯性的行为,久而久之形成幼儿好攻击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同样不能适应 21世纪人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年龄稍大的幼儿都能自行解决,或在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下友好和平解决,但是因冲突剧烈导致出现严重结果而无法自行调解时,往往求救于教 师( 告状),希望教师协助解决冲突事件并对纠纷事件 进行评判分清对错同时进行教育或处置,这时候,教师对纠纷的评判公正与否不仅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乎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而且极易影响幼儿对道德认 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认识形成和对人、对事、对己 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因此,正确处理幼儿纠纷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
1 解决幼儿纠纷时容易引起不公平公正现象的原因
第一种: 教师忙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急于平息矛盾,对幼儿引起纠纷原因了解不详细,匆忙判定正确与错误。
第二种: 由于幼儿语言发展问题,对纠纷的起因、过程表述不清,使教师产生误解而导致判罚不公。
第三种: 产生纠纷的幼儿双方由于性格、个性的过度反差,明确出现强势与弱势之分,强势的一方把引起纠纷的原因归咎于对方而弱势的一方不能很好的辩解,从而导致教师处理不公。
2 幼师公平公正解决幼儿纠纷的方法与策略
尊重幼儿,充分了解幼儿是解决纠纷事件的基础对于那些经常发生吵闹、打架的孩子,本来就是教师 平时称之为“捣蛋鬼”是让教师比较“头疼”的,因此解决纷争时,教师很容易受固有印象的影响而失去公允。
因此尊重幼儿、充分了解幼儿是教师坚持公平公正的基础。 尊重幼儿主要体现在:热爱幼儿。因为教师对幼儿的爱心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情感和行为,在这种情感和行为的支持下,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总之,教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要树立新观念,有长远的意识,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管理幼儿,解决矛盾,处理问题。
第一,不能以传统观念、以自己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幼儿。有的教师认为“打人”不是好孩子,只喜欢顺从、听话的孩子,而事实上这样的 “好孩子”往往缺乏勇气和自信,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别人解决。如果教师不在场时,找谁帮助呢? 况且,如果只教育孩子一味忍让,会使那些平时爱抢别人玩具、爱打人的孩子,更加欺负人,横行霸道。“谦让”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是对那些从来不懂得 “谦让”的孩子,一味忍让只能是更纵容、迁就其坏行为。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冲突,应将自己的教育行为放入幼儿发展的坐标,全方位地 思考教育的影响。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二要具有教育艺术。在教育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幼儿的气质特点和行为特点对症下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基 本技能和处理冲突的正确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发扬优良品质,同时避免自己消极适应幼儿的特点及日常行为存在的个体差异。有些幼儿以前从不打人,胆小而怯懦,在争执中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面对挨打或被抢玩具只能哭泣或生气,或者报告老师。在家长的教育下,在别人先动手打他时会勇敢地还手。有些幼儿则是脾气急躁, 一不顺心就动手打人,平时爱欺负他人。对这两种类型的幼儿应区别对待。对前一种类型幼儿,教师应意识到幼儿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及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反抗意识, 这是幼儿的进步。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幼儿而应适当地鼓励他,否则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及刚刚建立的勇气。但是不应强化幼儿“ 打人”这种行为。对后一种平时就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对其行为绝不能姑息迁就,助长其任性和攻击行为,要采取批评及其他多种教育方式。如引导他体会被打的心情,或者让他尝尝离开集体的孤独,可以让别的幼儿暂时孤立他,让其感到自己的行为不被别人接纳,逐步矫正其打人行为。
第三,对幼儿之间的冲突要合理引导。幼儿之间的争执、打架,往往是由于幼儿年龄局限所引起的言行脱节造成的。幼儿外部行为规范还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因此,争吵、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刚刚争吵后又走到一起。在冲突的过程中,幼儿会慢慢积累经验,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 “打”是 一种磨合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在协助解决幼儿矛盾冲突中,增长幼儿与人相处的经验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幼儿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敢于和善于保护个人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冲突源于幼儿自身, 教师应将问题留给幼儿自己去解决,调动他们的思维。教师要在解决冲突中对幼儿的发展负责,透过幼儿的行为解决其心理矛盾。 但是,教师也要注意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孩子的冲突。不应把 “打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仍旧要培养幼儿友好相处、宽容大度的品行。
第四家庭教育的因素不容忽视,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教育一致,取得共识。现在幼儿的行为很大一部分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 应让家长正确对待幼儿之间的冲突。孩子挨打, 家长不要耿耿于怀。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格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教育孩子只用 “打人”来解决问题。幼儿年龄小,受道德发展水平的限制,是非观念还不明确,不能区分打人与受攻击下打人的区别。若每次遇到挫折或委屈只以打人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多次之后打人行为得到强化,内化成习惯性的行为,久而久之形成幼儿好攻击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同样不能适应 21世纪人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年龄稍大的幼儿都能自行解决,或在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下友好和平解决,但是因冲突剧烈导致出现严重结果而无法自行调解时,往往求救于教 师( 告状),希望教师协助解决冲突事件并对纠纷事件 进行评判分清对错同时进行教育或处置,这时候,教师对纠纷的评判公正与否不仅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乎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而且极易影响幼儿对道德认 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认识形成和对人、对事、对己 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因此,正确处理幼儿纠纷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
1 解决幼儿纠纷时容易引起不公平公正现象的原因
第一种: 教师忙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急于平息矛盾,对幼儿引起纠纷原因了解不详细,匆忙判定正确与错误。
第二种: 由于幼儿语言发展问题,对纠纷的起因、过程表述不清,使教师产生误解而导致判罚不公。
第三种: 产生纠纷的幼儿双方由于性格、个性的过度反差,明确出现强势与弱势之分,强势的一方把引起纠纷的原因归咎于对方而弱势的一方不能很好的辩解,从而导致教师处理不公。
2 幼师公平公正解决幼儿纠纷的方法与策略
尊重幼儿,充分了解幼儿是解决纠纷事件的基础对于那些经常发生吵闹、打架的孩子,本来就是教师 平时称之为“捣蛋鬼”是让教师比较“头疼”的,因此解决纷争时,教师很容易受固有印象的影响而失去公允。
因此尊重幼儿、充分了解幼儿是教师坚持公平公正的基础。 尊重幼儿主要体现在:热爱幼儿。因为教师对幼儿的爱心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情感和行为,在这种情感和行为的支持下,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总之,教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要树立新观念,有长远的意识,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管理幼儿,解决矛盾,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