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更有效
【作者】 孟凡杰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中心中学
【正文】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主张“深其深,浅其浅,这一思想观点说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下调动学生主体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是指对全体学生的分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对课堂教学的分层。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要求以班级集体授课为基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个别差异出发;分析教材,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因人划层,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最佳发挥。同时通过分层教学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具体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合理分组,创设情境
首先对学生的需要、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编成A、B、C三组,之后准备一道历史题,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利用?让学生讨论并谈谈体会。为了正确引导,先给学生讲评论历史问题的要点,如:是否准确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想问题、是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等,再讲一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去发挥。等学生写完后从每组抽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文章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通过循环赛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时为了一种想法、一个观点,也会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们教师应认真观察,看他们是否发挥自己的潜力。随着辨析能力的增强,变化的结果应该是后进生组的逐渐解体,A、B组的成员不断壮大。这时我们教师及时总结各自的优缺点,指明研讨方向,让学生针对以上不足,再明辨“是”“非”,反复几次,学生就能领略其中真谛,提高历史水平。
这样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因材施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巩固他们的知识,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巧妙引导,激趣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头戏,那么对历史教师来说,要进行帮扶,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叶圣陶先生对此却有与众不同且明确独到的见解:“自主研讨与历史学习关系密切,学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所以我想,历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为避免学生仅仅看等次的情况出现,教师可采用先立标后中标的方法,课前先把研讨结果分成好、中、差三类,然后把各层次的学生分配到位,让学生在辨析中去寻找不足,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最细微的事物里也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他。”确实,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一点点的发掘将为历史学习注入独特鲜活的灵气。如今,指导学生做历史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有助于教育学生认识问题的严肃性,锻炼学生独立思索、辩论的能力,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沟通情感;同时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过关,或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过完善后,教师在好中选一,劣中选一进行精讲,大到观点的确立,小到语句的运用。为集思广义,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课后教师把学生的心得装订成册,让学生充分接触。“触景生情”,他们会记录下别人的认识供自己参考,同时鼓励学生推荐优秀篇章给同学们,并说明具体理由。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为学生“开源”、“导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通过训练,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辨析和深入理解,为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临场指导。这样就完成了:“观察——思维——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分享中也获得了知识和学习方法。
三、紧扣目标,精准点评
讨论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叶圣陶说过:质疑和解疑,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所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诱导、探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内在联系,两者结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写好“学习后记”。针对学情确立三种思维层次:(1)就研讨方向的确定谈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就辨析方式谈自己的认识:涉及语言的选择、主题和客观事物的衔接、论点和论据的结合;(3)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也可以记录别人的见解,让学生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
然后教师要慎重点评,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点评得体与否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在此应根据学生气质的不同,去灵活运用语言,对于好胜心强者,语气深沉;对于优柔寡断者,语气应明快;对于温文尔雅者,语气应平实;对于不积极参与者应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的确,课堂上教师灵活多样的激励,恰如“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兴奋,可不能自已。正面激励,不能成为历史教学的专利,应推而广之。作为一名教育者,要练就一双善于捕捉学生特点的慧眼,看其缺点,应及时纠正;看其优点——尤其对于学困生,要用放大镜,抓住他们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获得成功的动力。
此外,由于每一位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学习的需求是各有不同的,其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渴求上,而作业的练习则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这种学习需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布置:A层次属于基础练习;B层次属于巩固练习;C层次属于能力提升,并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作业予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应当做到分层,在批改过程中,除了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实时对于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必要时则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对其进行辅导,并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评价要求,多对其使用具有肯定意义的话语,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让他们能够向着教师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与前进;而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更多的应当是对他们进行引导与启发,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其的评价话语应当注重突出鼓励,以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培养其分析、解决、概括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分层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张扬他们的个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一言堂”和“一支笔”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亲自动手打开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枷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教学、作业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分层教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其主动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此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合理分组,创设情境
首先对学生的需要、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编成A、B、C三组,之后准备一道历史题,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利用?让学生讨论并谈谈体会。为了正确引导,先给学生讲评论历史问题的要点,如:是否准确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想问题、是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等,再讲一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去发挥。等学生写完后从每组抽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文章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通过循环赛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时为了一种想法、一个观点,也会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们教师应认真观察,看他们是否发挥自己的潜力。随着辨析能力的增强,变化的结果应该是后进生组的逐渐解体,A、B组的成员不断壮大。这时我们教师及时总结各自的优缺点,指明研讨方向,让学生针对以上不足,再明辨“是”“非”,反复几次,学生就能领略其中真谛,提高历史水平。
这样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因材施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巩固他们的知识,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巧妙引导,激趣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头戏,那么对历史教师来说,要进行帮扶,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叶圣陶先生对此却有与众不同且明确独到的见解:“自主研讨与历史学习关系密切,学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所以我想,历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为避免学生仅仅看等次的情况出现,教师可采用先立标后中标的方法,课前先把研讨结果分成好、中、差三类,然后把各层次的学生分配到位,让学生在辨析中去寻找不足,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最细微的事物里也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他。”确实,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一点点的发掘将为历史学习注入独特鲜活的灵气。如今,指导学生做历史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有助于教育学生认识问题的严肃性,锻炼学生独立思索、辩论的能力,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沟通情感;同时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过关,或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过完善后,教师在好中选一,劣中选一进行精讲,大到观点的确立,小到语句的运用。为集思广义,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课后教师把学生的心得装订成册,让学生充分接触。“触景生情”,他们会记录下别人的认识供自己参考,同时鼓励学生推荐优秀篇章给同学们,并说明具体理由。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为学生“开源”、“导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通过训练,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辨析和深入理解,为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临场指导。这样就完成了:“观察——思维——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分享中也获得了知识和学习方法。
三、紧扣目标,精准点评
讨论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叶圣陶说过:质疑和解疑,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所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诱导、探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内在联系,两者结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写好“学习后记”。针对学情确立三种思维层次:(1)就研讨方向的确定谈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就辨析方式谈自己的认识:涉及语言的选择、主题和客观事物的衔接、论点和论据的结合;(3)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也可以记录别人的见解,让学生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
然后教师要慎重点评,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点评得体与否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在此应根据学生气质的不同,去灵活运用语言,对于好胜心强者,语气深沉;对于优柔寡断者,语气应明快;对于温文尔雅者,语气应平实;对于不积极参与者应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的确,课堂上教师灵活多样的激励,恰如“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兴奋,可不能自已。正面激励,不能成为历史教学的专利,应推而广之。作为一名教育者,要练就一双善于捕捉学生特点的慧眼,看其缺点,应及时纠正;看其优点——尤其对于学困生,要用放大镜,抓住他们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获得成功的动力。
此外,由于每一位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学习的需求是各有不同的,其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渴求上,而作业的练习则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这种学习需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布置:A层次属于基础练习;B层次属于巩固练习;C层次属于能力提升,并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作业予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应当做到分层,在批改过程中,除了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实时对于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必要时则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对其进行辅导,并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评价要求,多对其使用具有肯定意义的话语,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让他们能够向着教师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与前进;而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更多的应当是对他们进行引导与启发,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其的评价话语应当注重突出鼓励,以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培养其分析、解决、概括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分层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张扬他们的个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一言堂”和“一支笔”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亲自动手打开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枷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教学、作业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分层教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其主动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此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