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作者】 杨周措
【机构】 青海省兴海县第二民族中学
【正文】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所影响,对课堂有效的评价还是以成绩为中心,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那也就意味着课堂是有效,反之亦然。其实,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看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因素,还要看过程是否有师生间的互动、练习是否有效等。为此,本文就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不能单纯地以教学成绩为标准,因为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多个要素,每一个要素和过程是否有机的切合,是否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知识的构建,技能的培养都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高度。
一、要以目标为出发点,紧扣目标展开活动
课堂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而展开的,否则,哪怕课堂活动再精彩,课堂教学也不能算是有效的。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因忽视目标的指导作用,虽然教师力求以问题、任务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学生表现也积极,但从课后反馈中可看出,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要更好地促进目标达成,无论是活动还是问题,就需要结合目标展开,且要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而这也可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任务活动更具有方向性,避免问题过多、烦乱,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达成目标。
以《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八下)的教学设计为例,该课时是围绕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两个历史事件展开的,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而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抗美援朝精神是重点,土地改革运动是难点。在教学中,在“抗美援朝”学习环节,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简单了解朝鲜问题的由来,然后结合《抗美援朝形势图》,分组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作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重要决策?由此而促进学生对抗美援朝原因的把握,借助视频资料而引导学生观看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的场面,感受抗美援朝精神,在对其经过的探究中,以“三八线”为重点,结合英雄人物而讨论“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土地改革”环节中则围绕“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经过”和“改革的历史意义”展开。如此,课堂环节设计和目标有机结合,效果会更好。
二、要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是否有效的另一个衡量主体就是学生,毕竟课堂教学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如果脱离了学生,哪怕教师讲得再好,那也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形成知识构建,课堂依然是低效的。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有效,那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基础。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历史活动探究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较好地提升。
就学生兴趣的激发而言,首先,导入环节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故事等方式而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辅以问题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如《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教学中,幻灯展示如今新疆的美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同时展示左宗棠的图片,问学生是否知道他是谁,他和新疆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新疆历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而引入主题,了解新疆的历史。其次,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重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进行引导。如上述《左宗棠收复新疆》中以问题“如何评价左宗棠”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阅读中只会选择其收复新疆的话题说,此时就可以补充其曾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创办企业,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并评价左宗棠。
三、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以往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评价倾向于结果,抑或说成绩,而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评价则以过程为重点。的确,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单纯的知识,更多的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形成习惯,能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去获得知识。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喜欢讲授,或者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没有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得辅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涉及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先以问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此时学生可能找到某一方面的原因并阐述,在学生阐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阐述情况进行指导。如政治方面是重要原因,其中涉及“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三方面,可采用幻灯课件或板书方式进行。如“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民主和科学这两个内容,且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一问题的思考,学生在交流中因对当时社会了解不深刻,故而教师也要做补充,并指出“制度落后”和“科技不发达”量原因。
四、要注重及时加强课堂练习,及时反馈评价
有效的教学不仅要看过程,课堂效果也是极为重要的。要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效果,一是要注重练习巩固,二是要及时反馈。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或通过活动方式对所学生知识形成巩固。而反馈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另一面则是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以后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在练习中,对于基础知识,可采用师生问答、小组相互提问等活动进行,也可采用“问题单”的书面形式让学生完成。无论何种练习方式,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去完成,且要考虑学生之前的差异性。对于反馈,首先是要根据活动过程对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而这可根据教学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其次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如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理解,引导学生在反馈中查缺补漏。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标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能真正从学生出发去思考课堂中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而思考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不能单纯地以教学成绩为标准,因为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多个要素,每一个要素和过程是否有机的切合,是否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知识的构建,技能的培养都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高度。
一、要以目标为出发点,紧扣目标展开活动
课堂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而展开的,否则,哪怕课堂活动再精彩,课堂教学也不能算是有效的。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因忽视目标的指导作用,虽然教师力求以问题、任务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学生表现也积极,但从课后反馈中可看出,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要更好地促进目标达成,无论是活动还是问题,就需要结合目标展开,且要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而这也可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任务活动更具有方向性,避免问题过多、烦乱,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达成目标。
以《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八下)的教学设计为例,该课时是围绕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两个历史事件展开的,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而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抗美援朝精神是重点,土地改革运动是难点。在教学中,在“抗美援朝”学习环节,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简单了解朝鲜问题的由来,然后结合《抗美援朝形势图》,分组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作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重要决策?由此而促进学生对抗美援朝原因的把握,借助视频资料而引导学生观看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的场面,感受抗美援朝精神,在对其经过的探究中,以“三八线”为重点,结合英雄人物而讨论“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土地改革”环节中则围绕“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经过”和“改革的历史意义”展开。如此,课堂环节设计和目标有机结合,效果会更好。
二、要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是否有效的另一个衡量主体就是学生,毕竟课堂教学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如果脱离了学生,哪怕教师讲得再好,那也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形成知识构建,课堂依然是低效的。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有效,那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基础。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历史活动探究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较好地提升。
就学生兴趣的激发而言,首先,导入环节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故事等方式而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辅以问题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如《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教学中,幻灯展示如今新疆的美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同时展示左宗棠的图片,问学生是否知道他是谁,他和新疆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新疆历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而引入主题,了解新疆的历史。其次,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重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进行引导。如上述《左宗棠收复新疆》中以问题“如何评价左宗棠”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阅读中只会选择其收复新疆的话题说,此时就可以补充其曾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创办企业,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并评价左宗棠。
三、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以往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评价倾向于结果,抑或说成绩,而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评价则以过程为重点。的确,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单纯的知识,更多的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形成习惯,能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去获得知识。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喜欢讲授,或者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没有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得辅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涉及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先以问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此时学生可能找到某一方面的原因并阐述,在学生阐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阐述情况进行指导。如政治方面是重要原因,其中涉及“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三方面,可采用幻灯课件或板书方式进行。如“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民主和科学这两个内容,且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一问题的思考,学生在交流中因对当时社会了解不深刻,故而教师也要做补充,并指出“制度落后”和“科技不发达”量原因。
四、要注重及时加强课堂练习,及时反馈评价
有效的教学不仅要看过程,课堂效果也是极为重要的。要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效果,一是要注重练习巩固,二是要及时反馈。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或通过活动方式对所学生知识形成巩固。而反馈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另一面则是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以后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在练习中,对于基础知识,可采用师生问答、小组相互提问等活动进行,也可采用“问题单”的书面形式让学生完成。无论何种练习方式,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去完成,且要考虑学生之前的差异性。对于反馈,首先是要根据活动过程对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而这可根据教学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其次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如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理解,引导学生在反馈中查缺补漏。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标的,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能真正从学生出发去思考课堂中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而思考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