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谢 玲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第二小学校



【正文】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需要语文。语文,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阶段的孩子刚刚迈进知识的大门,是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好时机。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犹为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他们学好语文呢?笔者认为,提高学生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关键,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了,自然就能语文产生兴趣,越学越乐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方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比如:习惯性地把教学禁锢于一种教学模式中,机械地按常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看似稳妥无误,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人这个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感受力。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指导学生的重要保障。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喜欢阅读,爱上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引导让学生多阅读具有较强知识性、科普性、文学的健康书籍和名人名著、要努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阅读兴趣广泛、阅读情趣健康、阅读品位高尚的小小书生。只有在此前提下,采取鼓励和引导双线并进地方法推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有效地使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教育工作更应体现出代表性,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再适应新教改的要求。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明确以阅读人(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以前教师分析在前,学生阅读在后的“越俎代庖”情况,弥补语文阅读教学短板。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阅读的表面上,一篇文章只是读读而已,写了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读后有什么感想等等?这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最适应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其理解能力的作用。?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无论下多大功夫,得到的却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有选择对路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更加默契。
  就目前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着重营造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获得思想启迪,真正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为防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情况发生,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丰富和积累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使语文学习、阅读成为一种愉悦和享受。比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首先让孩子们先带着问题去读读这篇课文,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找问题,得到问题。问题可以是“作者写了几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你想对那几个儿子分别说什么?”……孩子们就会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一来,阅读的兴趣也在阅读中得到了激发,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由于每个孩子积累知识的不同,想法也会不同。阅读同一篇课文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就应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后,有的孩子说狐狸是骗子,太狡猾了,做人就要提防着这些骗子,不要上当爱骗;有的孩子说,老虎是大坏蛋,就是要戏弄一下它;有的孩子说,狐狸是聪明的,懂得保护自己。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生气,精彩十分。孩子们通过参与,对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理解,对语文充满了兴趣。
  当然,阅读,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多积累一些好词好语,变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学会去应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要避免学生因阅读量少,阅读面太狭窄而使其视野放不开,教师应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启发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著名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也对阅读其重要性作了深刻、精辟地诠释。只有多读,会读,才会会写,并且写好。“不好笔墨不读书”,这也是传统的阅读经验,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做笔记,比如摘抄,写心得体会,把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疑虑等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推进剂,通过以书面形式的表达,很自然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拓了视野,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在教学上得到良性循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