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特点
【作者】 早金丽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老营中学
【摘 要】 音乐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教材的内容又是教材的依据,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学会分析和利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文化、知识等艺术特点,学会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表现能力、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 音乐教材;初中;音乐艺术;特点
一、挖掘音乐的感受性和直观性
音乐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用一句话把它描述清楚。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音乐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听、唱、看、动、划等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意境当中,体验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各种情感。
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欣赏《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那雄壮的旋律、感受长江那宏伟的气势,我找来歌唱家万山红演唱的《长江之歌》MTV放给他们欣赏,然后再让学生把这首歌的旋律线划出来。
通过旋律线的走向,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歌曲《长江之歌》高亢雄壮的旋律,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法能奇妙的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音乐的人文因素和审美因素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有其特定的涵义和界定。这首先表现为:它比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教育都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它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揭示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间接地阐明了基础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挖掘音乐的表现性和活动性
一首好的作品能打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是因为它优美的旋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去强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训练,要提供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教材中着眼点,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激发他们音乐表现的欲望和兴趣。
四、挖掘音乐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音乐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一首歌,更多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意愿。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毕业,在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方面还不成熟。
学生想好了,举手上来写,然后大家一起唱,并让学生讨论这个同学创作的好不好听?好在哪?不好在哪?应该怎么写?老师作最后的小结。这样由开始的两个空,逐渐增加到三个、四个.。那么,接下来就开始进行歌词填空,学生积极性很高,互相讨论,课堂气氛很热烈,歌词填得也很好,很有趣。
五、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
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简谱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最头疼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学习简谱很乏味,不积极参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简谱学习变得生动有情趣。
首先,我采用“轮唱”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两组,我教第一组唱第二组在轻声的学,唱一句学一句然后再交换,这样学生就学了四遍,然后一组唱曲谱一组加歌词,再互相交换。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导地位,学习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不感觉乏味,简谱也容易掌握了。最后,为了巩固歌曲还可以一组创编节奏为另一组伴奏,这样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
六、挖掘音乐题材中的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感受,我想,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思考、多动脑、多挖掘,挖掘音乐教材中的音乐艺术特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