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析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作者】 罗继琼

【机构】 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校



【正文】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历史教学是以解释“为什么”为宗旨的活动,“提问”是这门课的常态,是一种程式和习惯,有时甚至变成“例行公事”——教学的有效或无效,正是从这里开始形成分水岭。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历史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精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化历史,领略历史的奥妙,燃烧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为什么要提问
  尽管“问题式教学法(或模式)”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风头正劲,但仍有很多事实表明:对它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仍然不在少数。
  “为什么要提问?”怀疑论者有足够的理由保持这一怀疑:
  1.提问是教师的既有、寻常技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行为。许多历史教师固执地坚守自己的信念:提问、讨论之类教学行为是作秀,效率不高,只能作为次要的教学手段偶尔使用一下。于是他们的课堂基本上是自始至终一言堂,有问题也是自问自答。他们的偶像是评书艺人、百家讲坛主讲人。
  2.课堂时间有限。按新课程改革的课时标准,高一历史课每周开设两节,两节课的间隔周期一般在二到三天。在频密的语、数、外或物理、化学等课程之后,那一节历史课就象是远离思维主航道的一弯静水,如果教学组织不当,那就是一潭死水。有太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扔进水里。此时提问,犹如在浑浊的湖水里扔一颗石子。
  3.学生的历史学科智能有限。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限,掌握史实不多,思维技巧不够,理解史实现象都很困难,要他们提出或回答超越既有信息的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耽误大半节课,也未必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些理由的支撑下,就产生了太多的死水般的课堂,产生太多的历史学科差生。有没有方法将那一湾静水、死水变成活水、流水?将那一个个历史学科差生变成历史爱好者或历史智者?有的——方法就是有效提问!
  二、提问是怎样失效的
  历史是“问题”多多的学科,但并不是任何一个现象挂上一个“?”就构成一个有效问题。很多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不自信的实践体会。笔者听过不少教师的公开示范课,常常为一些不恰当的时间所提的不恰当问题感到遗憾!
  无效提问常常表现在:
  1.教师对提问态度消极。对学生的期望不够,认为学生没有能力解答问题,不如不问,即使提问,也是不准备给学生解答的机会;
  2.教师没有掌握提问技能。对专业范围内的问题缺少良好的设计,随意提问,让学生不明白目的、意义,学生只能频繁地以“不知道”来对付;
  3.无序提问,或措辞不当;或提问对象狭窄,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欲望;或提问难度失据,从而造成可能的解答失控……等等。
  历史产生于困难、动荡、悲伤的时候,历史教学是充满批判的、理性的活动,这两点决定了“为什么”三个字既充满智力挑逗,又充满情感诱惑。“为什么”所表示的是不满、不安和困惑,是在充满幻想和假象的事实丛林里摆放的路标——如果不能把问题的这种意味、意图表达出来,提问的有效性就很可疑。
  三、如何有效提问
  学校定位、生源素质、教材版本、绩效政策及教师本人性格等,都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动力产生影响。象历史这样的每周两节课的人文课程,每堂课都是“尖锋时刻”,快速拉高期望值,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否则,“狮子王”给一群“沉默的羔羊”上课,只能回到“冰河时代”!
  要让提问有效,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1.用故事。角色激起原始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用提问诱发理智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奠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这是首要原则。方法很多:讲故事,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趣味知识……千方万法,核心是:“引子”(或曰“诱饵”)要恰当,构思要巧妙;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时判断、把握和引导课堂局势,让学生的兴趣、思维自愿跟着老师走,不会轻易跑神、迷失。
  2.积极提问,面向全体。不管所讲的内容多枯燥、多烦难,教师也要积极面对学生,面带微笑,一开始就以同样难度、同样数量的问题,向所有学生提问。也许学生并不认同那些问题的价值,更不会因为错误的回答而自愧,但90%的学生会因为被教师提问所关注而产生学习激情,无论优生、差生都是一样的。
  3.纯粹提问,有问必证。教师授课的所有意图,都可以用提问形式表达,提问完整、紧凑,教师只问不答,由学生去阅读、思考进而解答。不管解答质量如何,教师都要立即追问:“你有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来支持你的答案?”只要学生选择了回答,他们就得为老师证明——选正确答案的理由,不选错误答案的理由,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可以让提问目标更集中,更能杜绝盲目猜测的侥幸。
  4.禁止猜测,难度递减。猜测是一种尝试学习策略,但课堂提问不能鼓励这种尝试,不要问鼓励猜测答案的问题,因为它强化的是学生混乱无序的学习经验和态度。同样,也不能随意接受学生的“我不知道”的回答,因为它会成为学生不参与、不努力的借口。如果学生说不知道,教师的反应可以是:(1)、重复原来的问题;(2)、措辞改变但保留原来问题的要点;(3)、缩小问题的范围或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总之,课堂提问策略、技能的培养,是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掌握并经常应用这种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清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被一个新王朝代替?”“法国人认为英国人应该对他们法国革命持什么态度?”这样的问题时,其心智反应一定是从容不迫、积极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