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职语文教学要重视教学反思

【作者】 冯倩倩

【机构】 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



【正文】

  【摘 要】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而教育反思则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而找准教学反思的“着力点”,则是教学反思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后反思;作用;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反思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但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我们上语文课,总喜欢给课文分段、分层,总结中心,教师是主角,学生是看客,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把课上得干干巴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语文课上教师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变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正是基于对语文课的这种认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因此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认为再教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可就语文课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的分析,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那还叫语文课吗?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优美的意境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是却出现了怎样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有的教师不能讲更不敢讲。因为怕自己讲的多了就不能算作一节好课,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学生不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节课上完了学生就会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由,拥有了主动权,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出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强调自主性,但决不能放任自流。
  当然,课堂教学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教师也不是圣人,不可能保证每堂课不出一点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某问题时被卡住,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令人费解,举例不当等。而我们就要反思这样的失误,引以为戒。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那么就会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他们会变得更加懒惰。例如:在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安排学生合作交流了这样四个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四个问题学生自己就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却偏要让学生小组讨论,有这个必要吗?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取得预定的效果吗?
  其实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反思。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方面作准确分析,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此外,教学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我们在记教学反思时要随时记,要趁热打铁;要恒久记,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才可能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我们由目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让语文课改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