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潘淑琪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周家泉小学



【正文】

  【摘 要】 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一)阅读教学的弊端
  1.只重课内,不重课外,阅读教学艰难前行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犹如人的两条腿。只重课内不重课外的结果,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路不会走得快,更不会有后劲。回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多少课堂教学注重了向课外的延伸,又有多少学校对课外阅读格外重视,并加以研究呢?
  2.只重共性,不重个性,阅读教学面目可憎
  曾几何时,阅读教学=析词解句+分段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抄笔记;又曾几何时,阅读教学=喜欢读哪句读哪句+小组合作研究感兴趣的内容+抄笔记。单就某一节课,这样来上无可厚非。但将阅读课在新课改前后演绎成这样的两种方式,而且让学生如一日三餐地面对,这样的阅读教学有谁不望而生畏呢?因此,阅读教学在把握提升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这一内核的前提下,课堂应该张扬不同的个性,才能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3.只重大概,不重目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如果说我们不能极大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功能,那么就3不可能使儿童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很多教学,课都已经讲过了,可你问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往往是说不清的。实际上,在我们的阅读课上,该积累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研究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拓展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朗读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当然,透过知识与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应该明确,阅读效率才能提高。
  (二)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1.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1)强化课内外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在执教 《长城赞》时,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大量搜集有关长城的各种材料,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明确要求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来体会长城在世界历史上丰碑式的地位。这样,教学中对课文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碰撞。
  (2)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
  2.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搞好阅读训练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说,在教学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飞夺泸定桥》时,可以教给学生抓题目中关键词的阅读方法。教学《詹天佑》时,可以教给学生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的阅读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以教给学生抓中心段的阅读方法。学《山中杂记》时,可以教给学生抓重点部分 “小鸟”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当然,阅读的方法绝非这几种,我们要善于从 “教材这个例子”中把它提炼出来,并使学生接受它。这是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条件。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画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4.阅读问题的设计要有训练性。在阅读教学中,总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问题的设计具有训练性,才能使学生受到训练。就拿《黄河象》的叙述顺序来说,如果单纯地问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就缺乏训练性。反过来,如果强调还有哪几种顺序,为什么,训练性就强。这样有训练性的问题,无疑(下转第86页)(上接第87页)使学生在掌握阅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
  5.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突出体现这么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了: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词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 ──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
  6.阅读训练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阅读训练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不论训练什么,都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 “领悟”而 “领悟”不到,曾经 “研究”而 “研究”不出的部分。  由此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