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作者】 魏周斌

【机构】 甘肃省皋兰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各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诸多能力要求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兴趣,在求知中发展思维;创设情景,在探究中发展思维;强化实验,在实践中发展思维。
  【关键词】 发散性思维;兴趣;情景;创新

  在谈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各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诸多能力要求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做法:
  一、激发兴趣,在求知中发展思维
  首先,把握教材,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对化学具有新奇感,最易进人学习化学的境界,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首先要明确教材在哪地方要加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要善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然后,释疑解惑,启发引导,适当铺垫,降低难度,分散难点,使学生都能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全面分析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愿意动脑并以动脑为乐是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和维持力。因此教师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里都要设置若干个“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大脑里的思维浪花。如在讲Na2O2性质时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水和CO2通常是用来灭火的,能不能用水和CO2来点火呢?反常的问题极易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接着教师演示将自来水滴到色有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脱脂棉发生燃烧,又将现制的CO2气体通到有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脱脂棉也燃烧起来。新奇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异常兴奋,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分析Na2O2与水、Na2O2与CO2的反应,积极思维,在讨论和探究中完成了Na2O2性质及用途的学习。激发兴趣首先要有“趣”,“趣”的设计应从“新”“奇”入手,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也要避免一味的求“新”求“奇”,而出怪招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
  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思维导图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明显化。它是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致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它是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讲授Al(OH)3的性质时教师首先演示按不同顺序混合Al2(CO3)3溶液和NaOH溶液。尽管两种操作反应物完全相同,但反应现象明显不同。学生的疑问油然而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引导学生分步骤书写化学方程式,Al(OH)3的性质及Al2(CO3)3与NaAlO2的相互反应都被学生分析出来了,问题的起点虽然较高,但扩大了思维的容量。
  “物质的量”概念是高中化学的难点之一,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同学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数清楚呢?”问题具体,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继续引导:“经科学计算,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很显然,同学们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数,在我们有生之年是无法完成任务的,那么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呢?”问题步步推进,最终落脚步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上:将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桥梁。
  三、强化实验,在实践中发展思维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借助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验又可以给学生提供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新的发现,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应充分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用实验来展示化学现象,验证化学原理,探索客观规律外,更要注重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协同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将家庭小实验延伸到课堂实验,将实验习题改编为课堂探索实验。
  通过实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求教师深钻教材,不断开发实验资源,敢于打破常规,对学生放心放手,但同时应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做好课堂上的应急准备。
  四、开展课外活动,在思维中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就会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条件反射般的对一些题目做出答案,采用的都是些一般的手法。但是,是否只有这些手法可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题采用一些奇思妙想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教学时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化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克服自己内心的框架,克服经验主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更要积极从学生的疑问、错误中寻找解题的新思路。对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要耐心对待,研究他的方法,和他一同找到合适的思路。只有教师不断进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自己做到把发散性思维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化学教学活动应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撰写环保小论文,自制各种模型,收集材料样本,设计化学小魔术,排演分角色短剧,参加社会调查,开展小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调查研究,参与表达等活动,在思维中创新,在成功喜悦的激励下,学生们会迸发出更加神奇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