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本措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 要】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来实施,才能把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变为教学现实。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有效策略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成为众多热爱数学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的一致追求。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学追求,如何把这种思想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就成为我们推进新课改,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理念支撑。小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实施有效教学,获得教学有效性,是数学教师必须为之努力的主题目标。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创新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启课堂教学之旅。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手段,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是应用较多的,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提问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对此应提高认识,精心设计,使问在诱启点、关键点、疑难点、易混点发挥作用,能很好地开阔思路,启发思考,特别是在新知教学中,现行数学教学,通常一节教材,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点,即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就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设问。如教“圆的面积”,当采用直观教具把圆分割后拼成长,方形时,我这样提问:这个拼成的圆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有何变化?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图形面积怎么样计算?圆面积怎样计算?这样一组问题,前者为后者铺垫,顺流而下,学生很自然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是数学高效育人的前提。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多,学生过于接受,形成接受式学习习惯,这本身就不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达成,其教学效果自然很低。在新课改全面践行的今天,我们倡导学生主体性,那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就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巧设问题情境,科学引导。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参与效果的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顺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自然就点燃了探究之火。
(二)采用现代技术,更新手段。手段是良好方法的体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课堂的步伐的加快,乡村学校由此也走上信息化教学之路。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是提高很快的。因为多媒体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创设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是简单,快速,自然就会有快乐体验,进而主动学数学。有了作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达成了高效配合。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这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通过这样动态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开展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数学教学中,由于在解决新的和复杂的问题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情况,挖掘不同的条件,这时,集思广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此时学生的合作往往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并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彼此互补,学会取长补短。数学题常有一题多解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这种讨论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发生。在新课改倡导让学生思维在指尖上闪耀的理念,就是倡导动手操作学数学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实际上也是如出一辙。因此,我们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测量土豆体积”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领会转化思想——把不规则物体转化规则物体来测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首先激趣激疑,教师举起半杯水和土豆,接着提问:让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面,并提出:想一想,如果把土豆放进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问题?怎样研究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土豆,一个盛着水的水杯和一些测量工具。就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在解决如何测量土豆体积的这个问题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既体现合作研究的过程,又可生成各种测量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活动中,实现了“做中学”。
当然,要数学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有多种策略。对于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才能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小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之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
[2]王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15年。
[3]李红,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教育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