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省”字考与诗词教学中的适度模糊

【作者】 吴娇娇

【机构】 安徽省明光中学



【正文】  【摘 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中选取了杜甫了《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字,人们对其音义说法不一。对于读音有sh?ng和x?ng两种读法,而对于其义,又有“曾经”“略”“不”“觉,察”等不同观点。学术研究上,笔者考“省”字音为sh?ng,义为“不”。然而在教学中,笔者不赞同过分地“咬文嚼字”,而要允许字义的适度模糊,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和神韵。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本,省,考证,适度模糊

  一、学界对于“省”字的争议
  对于“省”字的意义,学界目前约有以下几种解释:
  (1)“曾经”。见于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下注释。
  (2)“略”。见于《杜诗详注》引朱瀚语。
  (3)“不”。
  (4)“觉,察”,省识同义连用。
  (5)“过失,错误”。
  后代的学者或者同意某一种说法,或者综合几种说法。我们在这里同意否定副词“不”说。
  二、“省”字否定副词的考释
  孟子提出解读诗词要“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可知,元帝在所画之图上并没看见昭君的美貌(即“春风面”),那么这里的“省识”应为“未识,不识”。(史实可参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和《西京杂记》)再从对仗上看,“省识”与“空归”相对,“空”指“徒然地”,表否定,那么把“省”也释为否定副词“不”,岂不更好?全句意思是凭借画图怎么能认识昭君的美貌呢?(最后导致昭君出塞,客死他乡),月夜佩带玉饰徒然地魂魄归来。
  若把“省”译为“岂,怎么”,从抒情达义角度看,确实能更好地传达作者所感。但是遍查辞书,“省”字无表反问的疑问词用法,而由否定转而表示反问,在语言中却是极为常见的。                      
  据统计,《杜诗详注》中凡“省”字共245见,见于杜诗中共35处。其中有21处作“官署和官员”解;2处作“反省”解;3处可释为“探望,省亲”(这里应读为x?ng);作“俭省”以及“特指语言简练”的各2处;另有2处可释为“视,看见”;2处可作为否定副词“不”解。其中《秋雨叹三首》(其三):“秋来未曾见白日,污泥后土何时干。”注“曾”云:“陈浩然本作省”。笔者认为,人教版《咏怀古迹》(其三)中注释“省”为“曾经”义盖源于此。
  《说文·眉部》:“省,视也。从眉省,从屮。古文从少,从囧(古“目”字)”《广韵》:“所景切,又息景切。”由此可知,对“省”字形可作两方面解释,从“少”的一部分,应读为sh?ng;从“目”的一部分,应读为x?ng,表示否定副词的应该是从“少”引申而来的,故杜诗中“省”应读为sh?ng。
  无论从词源、语境还是语用方面来看,“省”读为sh?ng,意为“不”更易于让人接受。弄明其音义,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切不可像搞学术研究一样“咬文嚼字”,而应采取“适度模糊”的原则,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神韵和美。
  三、诗词教学中“省”类字词的适度模糊性
  基于中学语文课本的“指瑕”文章有很多,如杜秉壮,仇爱平《高一语文课本名篇指瑕》(1996)、赵辰霞《高中语文课本指瑕》(2004)、许嘉璐《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我们把这类对注释有争议的字词,暂定为“省”字类字词。
  笔者认为在学术研究上的“指瑕”和“咬文嚼字”毋庸置疑,然而由于诗词语言具有凝练性和跳跃性,在“训诂”时要格外谨慎。在诗词教学中,我们更关注的整体意境美,避免“打破砂锅问到底”。
  1.从课程目标看,诗词教学需要适度模糊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要求,而诗词又具有不同于文言散文的独特性,它本身具有语词凝练、结构跳跃的特点,又受修辞等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超越单纯的训诂释义,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诗词之美。例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篇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诗人通过该句要表达什么情感?这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的。
  2.从教学互动看,诗词教学应该适度模糊
  文学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重构活动。因此文本解读不仅要知人论世,还需要我们置身诗境。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经历、经验进入文本世界,实现文本世界的重构,或学生自我的全新建构。
  王国维评论《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历代评论家们也赞其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在这个“千古壮观”的名句中,王维只用了直线和圆圈来构图,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而这却 “最大限度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真正的诗意在这孤烟和落日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因为真正的描写,是“读者凭借着这满纸的留白看到只属于自己的景象,将军想到疆场,士兵怀念家乡……”1其实,这恰好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和意境的模糊性,也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学识、气质等创造性地去领会诗歌的神韵。
  再如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曾有人认为三、四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因此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词语来概括其情感。清代施补华却认为:“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他认为在欢宴的场面中,将士们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互相斟酌,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这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具体,这两句该作何解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惟“注释”为纲,不能拘泥于字词的解释和考证,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和情感去感悟诗歌的“意义的不确定”。
  四、小结
  笔者从词源、语境、语用来考释,“省”读为sheng,意为“不”。就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而言,精确严谨地对语言进行阐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术研究上,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准确地把握其义,不能以“注释”为纲。
  就诗词语言来说,由于其凝练性、跳跃性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大片的语言空白,供我们去重组、创造。加之辞格的使用、作者的心境以及读者的个性,都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会导致对同一文本有截然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这正是诗词千百年来一直存于人们生活中的原因之一,也是人们喜爱诗词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其语境义的解读,允许部分语言的适度模糊,从而培养学生对大量“留白”的联想和想象, 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并收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和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坤:《在唐诗里孤独漫步》,鹭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
  [2]孟昭东:《浅谈“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识”》,才智,2012年。
  [3]史复明,《众说纷纭话“省识”》,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
  [4]屠岸,《再说“画图省识春风面”》,咬文嚼字,2012年。
  [5]王华斌,《“省识”注释辨证》,中学语文,2003年。
  [6]王长俊,《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与模糊审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7]贺丽,《浅谈古诗词教学的适度模糊》,语文学刊,2007年。
  [8]王海、曹明海,《基于读者本体的语文科文学文本解读》,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