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 郁圣楠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
【正文】 普通高中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专业能手,更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可以理解为语文具有人文属性,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语文老师,不仅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生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缺失而导致各类学校血案频发的现象,更是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教育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
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这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但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一位学生提出“皇帝不可能一丝不挂地上街游行,肯定是安徒生在说谎。”这一问题,令师生都感到意外,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握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而是耐心倾听了学生的理由,然后组织大家对这个问题法表看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幽默、讽刺写作手法及作品主题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
语文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那些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充满着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辩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值得我们去探究、挖掘。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教学《边城》可以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在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教学伊始让学生欣赏湖南湘西边城富有独特风味的吊脚楼图片,激趣引入新课。然后引领学生围绕作品中表现的优美的人生形式这一内容,以不同层面的关系为切入点来品读课文:全文从哪几个层面关系勾画了一幅温馨和谐、优美自然的、宁谧健康的人生图画?学生速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圈点勾画、交流讨论,形成了全面而一致的观点:课文从爷孙关系、情人关系、兄弟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四个层面描写了一幅人生图画。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步用探究、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让学生在探寻、交流、讨论中解读文本:欣赏富有“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说说最喜欢哪段?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品味。整堂课的教学始终是站在学生的审美层面上,从人性、人生形成的角度来研读教材,从文化的高度去引导学生走进天保与傩送的坦荡磊落的情怀,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分清爱情品格的低俗高下。学生在沈从文先生优美的文字之中,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充满人文色彩的自然真实的人生形式。这样的教学处理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师生与作者、师生与作品的一种心灵人性的对话,也是对当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三、利用现代设备采集各种信息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学主要依赖主体自身的积淀,而不是由他人的灌输来获取知识,因而人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信息社会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和场所,大量报刊杂志、节目、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教师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些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而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当“大头娃娃”出现在电视机前,学生们会同情可怜的孩子,痛斥奸商;当台海局势紧张,他们会格外关注,评论是否会爆发战争,两岸的百姓如何生活;在连战、宋楚瑜的“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后,他们又会在谈论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谈论宽容、沟通才会双赢;日本否定侵华历史、钓鱼岛之争,会激发他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史料,增强民族危机感;的便利,的富足,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而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让他们在游览时产生崇敬之情、珍视之情,从而直接提升人文品位。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
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这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但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一位学生提出“皇帝不可能一丝不挂地上街游行,肯定是安徒生在说谎。”这一问题,令师生都感到意外,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握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而是耐心倾听了学生的理由,然后组织大家对这个问题法表看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幽默、讽刺写作手法及作品主题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
语文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那些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充满着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辩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值得我们去探究、挖掘。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教学《边城》可以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在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教学伊始让学生欣赏湖南湘西边城富有独特风味的吊脚楼图片,激趣引入新课。然后引领学生围绕作品中表现的优美的人生形式这一内容,以不同层面的关系为切入点来品读课文:全文从哪几个层面关系勾画了一幅温馨和谐、优美自然的、宁谧健康的人生图画?学生速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圈点勾画、交流讨论,形成了全面而一致的观点:课文从爷孙关系、情人关系、兄弟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四个层面描写了一幅人生图画。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步用探究、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让学生在探寻、交流、讨论中解读文本:欣赏富有“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说说最喜欢哪段?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品味。整堂课的教学始终是站在学生的审美层面上,从人性、人生形成的角度来研读教材,从文化的高度去引导学生走进天保与傩送的坦荡磊落的情怀,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分清爱情品格的低俗高下。学生在沈从文先生优美的文字之中,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充满人文色彩的自然真实的人生形式。这样的教学处理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师生与作者、师生与作品的一种心灵人性的对话,也是对当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三、利用现代设备采集各种信息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学主要依赖主体自身的积淀,而不是由他人的灌输来获取知识,因而人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信息社会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和场所,大量报刊杂志、节目、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教师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些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而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当“大头娃娃”出现在电视机前,学生们会同情可怜的孩子,痛斥奸商;当台海局势紧张,他们会格外关注,评论是否会爆发战争,两岸的百姓如何生活;在连战、宋楚瑜的“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后,他们又会在谈论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谈论宽容、沟通才会双赢;日本否定侵华历史、钓鱼岛之争,会激发他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史料,增强民族危机感;的便利,的富足,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而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让他们在游览时产生崇敬之情、珍视之情,从而直接提升人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