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有效地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作者】 孙 雪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第十中学



【正文】  【摘 要】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诗歌鉴赏,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首先读懂诗歌,抓住意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述的事情中。其次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后依据“问点”,规范答题。
  【关键词】 诗歌鉴赏;有效;意象;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全国卷11分,2017年起开始5分的双选和6分的主观题。这道题上的分差开始拉大,一般情况,做得好的可以达到10-11分,差的可能就2-3分。诗歌鉴赏,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为使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更好的对古代诗歌进行鉴赏,本文就以下方面来谈如何有效地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读懂诗歌,抓住意象
  “诗言志。”一首诗歌,不论诗中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述的事情中。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意象上说,“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秋风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一种因时间飞快,一年将尽之感,一个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秋风”点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从叙事的特点上说,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见秋风”而乡思时,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不说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而抓住了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极本色、极平淡,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
  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艺术价值的高低,不仅在于“写什么”,而且在于 “ 怎么写 ”。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表达技巧一般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三大块。表达方式又分为记叙、描写(白描—渲染,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分为抒情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形象说理等) ,描写类(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修辞类(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篇章结构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依据“问点”,规范答题
  诗歌鉴赏题中,题目的设置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问点”,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道题的“问点”有两个,“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和“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作答时,就应该紧紧抓住题目中问题的回答,具体指“怎样表现”和“从‘静’与‘动’的角度赏析。
  答: (1)这首诗一、二两句写静景,三、四两句写动景,通过动静结合来写“平静”。
  (2)骤雨刚刚过去,池塘里的水仿佛要外溢,水面好像磨过的镜子一样明亮,房檐和楹柱都倒映在池塘中,表现出雨后池塘的平静。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由静而动,雨停风住,“忽起”一阵风起,“垂杨舞”万千杨柳枝条袅娜舞动。舞动时,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诗歌鉴赏题鉴赏评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诗歌鉴赏题必修做到读懂诗歌,抓住意象,读懂才能鉴赏诗歌。答案要对鉴赏诗歌的诗句准确理解把握。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明确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答题过程。作答完毕后,要回读一遍,要让答案尽善尽美。答案应该简洁,答到即可,语言要锤炼,尽量用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
  参考文献:
  [1]黄云德  《高考诗歌鉴赏探究》
  [2]周伟 《古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
  [3]何观美 《高中诗歌鉴赏主要表现手法分析》
  [4] 陈佩娴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
  [5]《努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