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抓住课堂教学信息 灵活使用教案
【作者】 宋丽梅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职教中心
【正文】 学校教学常规要求,没有教案不能进课堂上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深研教材,熟悉学生,写好教案,是对一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一个经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具体实施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灵感式的“创意”,若抓住这些近乎稍纵即逝的灵感,超越自己已设定的情境,教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教案,应该是教学目标适当、重点难点准确、教法学法可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过渡连接紧凑,只要教师能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好教案就很难上好一节课,但是,单凭一个好的教案就一定能上好一节课吗?那自然是不可能的。正如一本好的剧本,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好的导演和演员,因为导演的技巧、演员的艺术是从舞台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如果课堂上教师按教案设计的程序,引导学生甲乙丙丁地逐项完成,不管学生接受不接受,硬拉着他们往自己的情境里钻,尽管这样步骤完整,有条不紊,但是,这样的课是不会有理想效果的。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里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诱导、策动和启发,不要硬拉着学生走,不要压抑他们,也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问题只有老师提出来,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来?教师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和思路设计教案,学生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志趣和思路去学习呢?难道登泰山必经十八盘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同一看法可以来自不同的事物。一堂课的内容,犹如一个百花园,教师是导游,带领学生去捕捉欣赏景点。教案就“导游”的解说词(计划介绍的方位和景物特点),因为游览者是学生,他们对你的介绍不一定都感兴趣。他们可以选择最佳角度去欣赏景点,可以用不同的感官去认识景点。这就是说,事先写好的教案只能供课堂上参考,完美的教案应该是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写”出来的。学生的学习动态、思维方式、乐学倾向,随时都会在课堂上表露出来,一旦发现,只要具有积极性,又与教案不一致的,就得随机应变、顺应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多途径、多侧面地认识所讲授的内容,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现象,是无法提前写进教案的一种课堂灵感。
灵感在一切创造性的劳动中都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要准确地把握住这种灵感,就必须打破教案设计的框框,随时都应灵活使用教案。
灵活在哪里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过下列几种情况:
其一,需要更换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某一课时教学时,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授课内容讨论一个问题,但由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把握不够,讨论结果不理想,怎么办?更换目标,于是终止了讨论,换成了“回顾所学内容”的目标。本来按教案设计,教师加以点拨就能完成任务。可是,在学生还不能整体了解所学内容的时候,生硬地点出来,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其二,需要调整导学顺序。有一次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个前果后因的导学顺序:我先发问,“结果是什么?”其意不在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个悬念,激发兴趣,让学生探究下去,结果话音刚落,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预习较好),情况有变,不能冷落学生,挫伤了积极性。于是就撇开课前设定的教案,让学生讨论回答,我顺手推舟,接着问:“这个结果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导学顺序由从果到因换成了从因到果。这样不仅合乎学生的思路,荡起他们乐学的春波,更便于教师导学达标的操作和导学激情的发挥,如果硬拉到原来的计划中去,就很难不使学生跟着老师指定的圈圈转,达标程度一定不佳。
其三,技能训练要随机应变。技能训练是课堂活跃最主要的一环。学生常常会为了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会拍案而起,有时会连教师裹进去,这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不然就影响了课时达标,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本想通过疏通所讲内容所,结合课后练习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是:先让学生讨论课后练习,后由教师总结,再让学生从书中找出事例加以证实。结果学生争论不休,三个答案把学生分成了三派各抒己见。其主要原因是对题目涉及的内容缺乏综合性的认识。这时,如果给他们作出结论,反而倒使他们懒于动脑筋,也无兴趣再列举事例了,于是宣布:“这个问题先放一放,谁是谁非,等列举出事例来就会清楚了。”学生怀着一种好胜心理积极地找事例,然后一对照,水落石出。这不仅使练习迎刃而解,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传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把握课堂灵感是深入教学研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每位教师,只要课堂上留心,都可以碰到许多灵感,要想把握住灵感,灵活使用教案,需要做好下列几点:
首先,要写好教案。只有写出一个周密严谨、切实可行的教案来,才能灵活使用它,这个教案除了吃透材料,了解学生,还要拓开联想。对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现象,尽可能地作出预断,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要熟记教案,要让教案中的各个环节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课堂上如果老是低头看教案,哪有时间去发现学生动态?也就没有“活用”甚至产生灵感而言了。
再者,要注意观察。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走下讲台,勤在学生中间活动一下,一来便于发现问题,二来可以借此思索,以利于课堂总结和达标自我测评。
活用教案不是迁就学生。学生的动向不一定都是好的,偏离授课重点和教学目标去一味追求个人所好的现象,是盲目的、无目的的、需要及时“解惑”。教师的原则是掌握好航舵,引导学生奔向目标。
总之,教师要勇于超越自己,积极发现和把握课堂教学灵感,灵活使用教案,将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
活用课堂教学灵感,灵活使用教案,久而久之,我们教学的基本功就会随之而丰厚,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
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教案,应该是教学目标适当、重点难点准确、教法学法可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过渡连接紧凑,只要教师能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好教案就很难上好一节课,但是,单凭一个好的教案就一定能上好一节课吗?那自然是不可能的。正如一本好的剧本,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好的导演和演员,因为导演的技巧、演员的艺术是从舞台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如果课堂上教师按教案设计的程序,引导学生甲乙丙丁地逐项完成,不管学生接受不接受,硬拉着他们往自己的情境里钻,尽管这样步骤完整,有条不紊,但是,这样的课是不会有理想效果的。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里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诱导、策动和启发,不要硬拉着学生走,不要压抑他们,也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问题只有老师提出来,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来?教师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和思路设计教案,学生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志趣和思路去学习呢?难道登泰山必经十八盘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同一看法可以来自不同的事物。一堂课的内容,犹如一个百花园,教师是导游,带领学生去捕捉欣赏景点。教案就“导游”的解说词(计划介绍的方位和景物特点),因为游览者是学生,他们对你的介绍不一定都感兴趣。他们可以选择最佳角度去欣赏景点,可以用不同的感官去认识景点。这就是说,事先写好的教案只能供课堂上参考,完美的教案应该是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写”出来的。学生的学习动态、思维方式、乐学倾向,随时都会在课堂上表露出来,一旦发现,只要具有积极性,又与教案不一致的,就得随机应变、顺应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多途径、多侧面地认识所讲授的内容,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现象,是无法提前写进教案的一种课堂灵感。
灵感在一切创造性的劳动中都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要准确地把握住这种灵感,就必须打破教案设计的框框,随时都应灵活使用教案。
灵活在哪里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过下列几种情况:
其一,需要更换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某一课时教学时,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授课内容讨论一个问题,但由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把握不够,讨论结果不理想,怎么办?更换目标,于是终止了讨论,换成了“回顾所学内容”的目标。本来按教案设计,教师加以点拨就能完成任务。可是,在学生还不能整体了解所学内容的时候,生硬地点出来,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其二,需要调整导学顺序。有一次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个前果后因的导学顺序:我先发问,“结果是什么?”其意不在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个悬念,激发兴趣,让学生探究下去,结果话音刚落,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预习较好),情况有变,不能冷落学生,挫伤了积极性。于是就撇开课前设定的教案,让学生讨论回答,我顺手推舟,接着问:“这个结果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导学顺序由从果到因换成了从因到果。这样不仅合乎学生的思路,荡起他们乐学的春波,更便于教师导学达标的操作和导学激情的发挥,如果硬拉到原来的计划中去,就很难不使学生跟着老师指定的圈圈转,达标程度一定不佳。
其三,技能训练要随机应变。技能训练是课堂活跃最主要的一环。学生常常会为了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会拍案而起,有时会连教师裹进去,这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不然就影响了课时达标,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本想通过疏通所讲内容所,结合课后练习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是:先让学生讨论课后练习,后由教师总结,再让学生从书中找出事例加以证实。结果学生争论不休,三个答案把学生分成了三派各抒己见。其主要原因是对题目涉及的内容缺乏综合性的认识。这时,如果给他们作出结论,反而倒使他们懒于动脑筋,也无兴趣再列举事例了,于是宣布:“这个问题先放一放,谁是谁非,等列举出事例来就会清楚了。”学生怀着一种好胜心理积极地找事例,然后一对照,水落石出。这不仅使练习迎刃而解,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传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把握课堂灵感是深入教学研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每位教师,只要课堂上留心,都可以碰到许多灵感,要想把握住灵感,灵活使用教案,需要做好下列几点:
首先,要写好教案。只有写出一个周密严谨、切实可行的教案来,才能灵活使用它,这个教案除了吃透材料,了解学生,还要拓开联想。对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现象,尽可能地作出预断,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要熟记教案,要让教案中的各个环节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课堂上如果老是低头看教案,哪有时间去发现学生动态?也就没有“活用”甚至产生灵感而言了。
再者,要注意观察。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走下讲台,勤在学生中间活动一下,一来便于发现问题,二来可以借此思索,以利于课堂总结和达标自我测评。
活用教案不是迁就学生。学生的动向不一定都是好的,偏离授课重点和教学目标去一味追求个人所好的现象,是盲目的、无目的的、需要及时“解惑”。教师的原则是掌握好航舵,引导学生奔向目标。
总之,教师要勇于超越自己,积极发现和把握课堂教学灵感,灵活使用教案,将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
活用课堂教学灵感,灵活使用教案,久而久之,我们教学的基本功就会随之而丰厚,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