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作文水平
【作者】 郭敬辉
【机构】 湖南省永兴县实验中学
【正文】 作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没有系统的教法教材,教师无章可循,再加上作文教学少、费、差、慢,批阅修改工作繁琐,很多老师不愿意去啃这块“硬骨头”。然而,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直接决定了语文成绩的优劣,师生对此都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创新作文教学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呢?一段时间以来,笔者进行不断探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教作文先从做导演开始
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帮助学生学会寻找写作素材,并积极引导学生捕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设计的情境中来,让学生在我设计的故事里倾听人物的语言,观察人物的表情,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体验各种内心情感,引导学生把这些写作元素及时捕捉并用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在笔者导演的“张老师打人了”这一情境中,我故意对违反课堂纪律乱说话的学生视而不见,当他们越发肆无忌惮的时候,我便气愤地走到他们身边给了他们“一巴掌”,这“一巴掌”之后,整个教室变得静悄悄的,此时学生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恐惧和惊讶,我便引导学生谈一谈此时此刻心里真实的感受。后来,当学生得知我是一只手捂着学生的脸儿,另一只手打在了自己的手背上的时候,教室里笑声一片,学生纷纷开始议论,有的学生还调侃说我是“爱护学生好榜样”。
我导演的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和学生精彩的课堂发言都成为精彩的作文素材,我引导学生将发生的故事记叙下来,提醒学生要留心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特别要把自己在故事情节中的感受记叙下来。学生的写作有了针对性,再加上有了印象深刻的体验和近在咫尺的经历,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教作文要教会学生做好人
教学生写作文就要教会学生乐于表达、学会表达、自由表达。除了完成自如表达的教学目标,我还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自省,培养学生乐善好施的善良品行。
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神秘的礼物》写作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连串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努力将德育元素渗透在整个课堂中。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我告诉学生:“今天,张老师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大家,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会对你的写作甚至人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猜猜看,会是什么礼物?”
有的学生猜是一本经典好书,有的猜是一句至理名言,甚至还有学生猜是一支神笔。我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吊足他们的胃口。在学生热切渴望的眼神里,我指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打开礼物。
我并没有急于让这名学生打开礼物,而是先让他掂一掂礼物的重量,谈谈此时能到讲台上来打开礼物的想法和感受,并引导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这个学生观察了一会儿说:“这礼物很重,看样子也一定很贵重……”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而又自信地表达,也提醒他们尊重他人、学会倾听。
当这位学生打开礼品包装的时候发现礼物居然还包裹着一层,这下,他又增加了许多兴致,快速地打开了这第二层包装,打开了第二层,大家发现礼物还有第三层包装,这时,教室里沸腾起来。我让学生谈此刻的心理感受,同时告诉学生:“同学们,讲故事和写作文其实都需要像我们打开礼物这样的环节一样,要有波折,一波三折的故事才会吸引别人、引人入胜。”接着,我又告诉大家:“我们经历的这一个一个波折在暗示我们‘好事多磨’,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有耐心,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听完我说的话,学生静了下来,大家都睁大了眼睛期待着最后一层包装的打开。包装纸打开了,学生从精美的包装纸里取出了一块砖头。此时,所有的学生都捂着肚子大笑,一个学生说老师坑人,一个学生说自己的心被老师骗得“拔凉拔凉”的,一个学生还说自己被当成猴子耍了,学生的议论丰富多彩。我提醒学生要有“过耳不忘”的大脑,要留心精彩的语言,你听到的这些将会是丰富的写作素材。
最后,我引导学生冷静地想一想,教师为什么送大家一块砖头作为礼物。喧闹后的沉思,让学生变得睿智起来,大家的发言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原来我是想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像一块砖头一样:默默无语、脚踏实地。同时,我还想让学生能够做集体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听到这里,学生都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拿出笔来写作文变得如有神助一般。
三、教作文不走寻常路
教学中,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能硬性地教授所谓的作文方法和技巧,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如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如排比、拟人、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这样做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作文离他们很远,只会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课本就是很好的范例。每一篇课文,我都会跟学生一起认真品读,一起提炼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学课文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习了如何写作文。一切艺术皆源于模仿,我从课文中提炼精彩的文字片段,让学生试着模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模仿优秀片段,我还帮学生提炼出了“写作公式”。我一直在想,数学课上有数学公式,物理课上有物理公式,这些公式能够让学生事半功倍、触类旁通,如果在作文课上能够提炼出“写作公式”,是不是能够降低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呢?
于是,我提炼出了“语言公式”指导学生写包含提示语的语言描写。如学习了语言公式“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学生也会很轻松地写出这样的句子:“妈妈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笑着说:‘你真是妈妈的贴心棉袄!’”领会了语言公式“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言”,学生自然也能写出这样丰富的语句:“我擦了一把汗,不禁笑出声来,哼!再让你们小瞧人,想到这儿,我大声对他们说:‘这下你们总算能领教我的厉害了吧!’”这样,简短的几个公式便让学生领悟了写作技巧,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学会观察、留心细节的生活习惯。
一、教作文先从做导演开始
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帮助学生学会寻找写作素材,并积极引导学生捕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设计的情境中来,让学生在我设计的故事里倾听人物的语言,观察人物的表情,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体验各种内心情感,引导学生把这些写作元素及时捕捉并用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在笔者导演的“张老师打人了”这一情境中,我故意对违反课堂纪律乱说话的学生视而不见,当他们越发肆无忌惮的时候,我便气愤地走到他们身边给了他们“一巴掌”,这“一巴掌”之后,整个教室变得静悄悄的,此时学生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恐惧和惊讶,我便引导学生谈一谈此时此刻心里真实的感受。后来,当学生得知我是一只手捂着学生的脸儿,另一只手打在了自己的手背上的时候,教室里笑声一片,学生纷纷开始议论,有的学生还调侃说我是“爱护学生好榜样”。
我导演的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和学生精彩的课堂发言都成为精彩的作文素材,我引导学生将发生的故事记叙下来,提醒学生要留心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特别要把自己在故事情节中的感受记叙下来。学生的写作有了针对性,再加上有了印象深刻的体验和近在咫尺的经历,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教作文要教会学生做好人
教学生写作文就要教会学生乐于表达、学会表达、自由表达。除了完成自如表达的教学目标,我还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自省,培养学生乐善好施的善良品行。
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神秘的礼物》写作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连串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努力将德育元素渗透在整个课堂中。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我告诉学生:“今天,张老师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大家,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会对你的写作甚至人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猜猜看,会是什么礼物?”
有的学生猜是一本经典好书,有的猜是一句至理名言,甚至还有学生猜是一支神笔。我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吊足他们的胃口。在学生热切渴望的眼神里,我指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打开礼物。
我并没有急于让这名学生打开礼物,而是先让他掂一掂礼物的重量,谈谈此时能到讲台上来打开礼物的想法和感受,并引导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这个学生观察了一会儿说:“这礼物很重,看样子也一定很贵重……”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而又自信地表达,也提醒他们尊重他人、学会倾听。
当这位学生打开礼品包装的时候发现礼物居然还包裹着一层,这下,他又增加了许多兴致,快速地打开了这第二层包装,打开了第二层,大家发现礼物还有第三层包装,这时,教室里沸腾起来。我让学生谈此刻的心理感受,同时告诉学生:“同学们,讲故事和写作文其实都需要像我们打开礼物这样的环节一样,要有波折,一波三折的故事才会吸引别人、引人入胜。”接着,我又告诉大家:“我们经历的这一个一个波折在暗示我们‘好事多磨’,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有耐心,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听完我说的话,学生静了下来,大家都睁大了眼睛期待着最后一层包装的打开。包装纸打开了,学生从精美的包装纸里取出了一块砖头。此时,所有的学生都捂着肚子大笑,一个学生说老师坑人,一个学生说自己的心被老师骗得“拔凉拔凉”的,一个学生还说自己被当成猴子耍了,学生的议论丰富多彩。我提醒学生要有“过耳不忘”的大脑,要留心精彩的语言,你听到的这些将会是丰富的写作素材。
最后,我引导学生冷静地想一想,教师为什么送大家一块砖头作为礼物。喧闹后的沉思,让学生变得睿智起来,大家的发言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原来我是想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像一块砖头一样:默默无语、脚踏实地。同时,我还想让学生能够做集体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听到这里,学生都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拿出笔来写作文变得如有神助一般。
三、教作文不走寻常路
教学中,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能硬性地教授所谓的作文方法和技巧,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如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如排比、拟人、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这样做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作文离他们很远,只会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课本就是很好的范例。每一篇课文,我都会跟学生一起认真品读,一起提炼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学课文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习了如何写作文。一切艺术皆源于模仿,我从课文中提炼精彩的文字片段,让学生试着模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模仿优秀片段,我还帮学生提炼出了“写作公式”。我一直在想,数学课上有数学公式,物理课上有物理公式,这些公式能够让学生事半功倍、触类旁通,如果在作文课上能够提炼出“写作公式”,是不是能够降低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呢?
于是,我提炼出了“语言公式”指导学生写包含提示语的语言描写。如学习了语言公式“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学生也会很轻松地写出这样的句子:“妈妈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笑着说:‘你真是妈妈的贴心棉袄!’”领会了语言公式“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言”,学生自然也能写出这样丰富的语句:“我擦了一把汗,不禁笑出声来,哼!再让你们小瞧人,想到这儿,我大声对他们说:‘这下你们总算能领教我的厉害了吧!’”这样,简短的几个公式便让学生领悟了写作技巧,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学会观察、留心细节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