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作者】 蒋 琳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法斗中学
【正文】 【摘 要】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在于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在于“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在于循序渐进地导疑、导趣、导思、导法,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技能。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兴趣引导;情境创设;自主学习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新课程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力求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一、倾情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随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注重“课伊始,趣亦生”是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由简捷的导语开始的,一部激扬能引发共鸣的乐章是由优美序曲开始的。一节成功的好课也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巧用激情激趣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妙用导入,激发兴趣。在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开头的十分钟教学效果是最好的。一堂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和艺术精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联系着旧课和新课,联系着前后的知识体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导入新课环节,就会牢牢吸引住学生,为整堂课的教学制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我在组织学习《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框时,巧用配乐诗朗诵《宽容》道:
宽容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竞游的百舸,也能容下一叶扁舟。
宽容是高山,能容下鲜花,也能容下荆棘;能容下参天大树,也能容下一棵小草。
宽容是丝丝春雨,能融化坚固的冰层,敲醒沉睡的爱心;
宽容是萧萧秋风,能吹散自卑的阴云,换回迷失的良知。
宽容是涵养、是理解、是关怀体谅;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新月一弯、是彩霞一片。
学会宽容,你会友好待人,积极面对人生;宽以待人,你就多了一扇窗,拥有了一分温馨,同时净化了自己。
如此这般,既快乐地欣赏了感人肺腑的抒情诗,又行之有效地融入了教材,教学效果当然显而易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重视新课导入,是现代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道德与法治导入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故事导入,名言、警句导入,音乐导入,诗词、典故导入,悬念导入,漫画导入,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多媒体导入等等。智慧灵动的课堂,始于优化的课堂导入。不管选择何种方式导入,都要注重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简洁性、艺术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构建高效
境为情设,情因境生。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一块绿洲,是构建诗意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扇窗户。有效的教学情境,既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又是师生课堂互动的桥梁,既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道德与法治教材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语言细腻而生动,情感丰富而真挚,人文深厚而独特,哲理博大而深邃……我们教师需要不断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引领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
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只有善于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情趣氛围;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道德与法治教学才会灵动智慧,引人入胜。
情境的创设需要别出心裁,力求做到“新”“奇”“趣”。注重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注重寓教于乐。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优化教学情境,讲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艺术。注重追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探究中“登堂入室”,让教学充满智慧,让学生在艺术的情境教学下学有所获。如我组织学习《让家更美好》时,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长辈宠坏了,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想法,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自己对父母的义务,等到父母老了再说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公益宣传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段MV真实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无私奉献,父母也会日渐苍老,在MV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播放到这里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哭了,长时间不说话,我感到很欣慰,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一定很感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很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我们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寻灵活之源,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讲究策略,自主学习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由此可见,最重要的教是不教,最有效的学是自学。怎样才能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不需要教,学生就会自学,这就是教学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完全说明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与时俱进,追求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践行新课改理念,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陶行知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无一不是强调“导”的重要,“学”的关键。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就是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如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教”的目的是“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智慧的“教”要能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有效的“导”促进高效的“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导”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循序渐进,讲求时效,活学活用,快乐学习,才能成就高效。
如我组织学习《网络改变世界》时,就用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教学时,我为学生提出几个探究问题:“网络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网络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怎样辨别网络陷阱?”等问题,然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开展小组辩论。为了更快、更准地获得问题答案,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一个个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对网络这把双刃剑进行透彻分析,将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旋律。它追求学习中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实质上,这种教学理念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求知创新、展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成功的舞台。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去理解。
总之,教学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有效抓住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要成为引领学生善学、乐学、会学的主阵地,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郁.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中),2017(6);
[2]魏春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
[3]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兴趣引导;情境创设;自主学习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新课程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力求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一、倾情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愉快而短暂,课堂心理空间丰富而广阔。随时都能“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注重“课伊始,趣亦生”是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由简捷的导语开始的,一部激扬能引发共鸣的乐章是由优美序曲开始的。一节成功的好课也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巧用激情激趣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妙用导入,激发兴趣。在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开头的十分钟教学效果是最好的。一堂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和艺术精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联系着旧课和新课,联系着前后的知识体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导入新课环节,就会牢牢吸引住学生,为整堂课的教学制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我在组织学习《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框时,巧用配乐诗朗诵《宽容》道:
宽容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竞游的百舸,也能容下一叶扁舟。
宽容是高山,能容下鲜花,也能容下荆棘;能容下参天大树,也能容下一棵小草。
宽容是丝丝春雨,能融化坚固的冰层,敲醒沉睡的爱心;
宽容是萧萧秋风,能吹散自卑的阴云,换回迷失的良知。
宽容是涵养、是理解、是关怀体谅;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新月一弯、是彩霞一片。
学会宽容,你会友好待人,积极面对人生;宽以待人,你就多了一扇窗,拥有了一分温馨,同时净化了自己。
如此这般,既快乐地欣赏了感人肺腑的抒情诗,又行之有效地融入了教材,教学效果当然显而易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重视新课导入,是现代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道德与法治导入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故事导入,名言、警句导入,音乐导入,诗词、典故导入,悬念导入,漫画导入,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多媒体导入等等。智慧灵动的课堂,始于优化的课堂导入。不管选择何种方式导入,都要注重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简洁性、艺术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构建高效
境为情设,情因境生。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一块绿洲,是构建诗意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扇窗户。有效的教学情境,既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又是师生课堂互动的桥梁,既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道德与法治教材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语言细腻而生动,情感丰富而真挚,人文深厚而独特,哲理博大而深邃……我们教师需要不断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引领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
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只有善于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情趣氛围;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道德与法治教学才会灵动智慧,引人入胜。
情境的创设需要别出心裁,力求做到“新”“奇”“趣”。注重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注重寓教于乐。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优化教学情境,讲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艺术。注重追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探究中“登堂入室”,让教学充满智慧,让学生在艺术的情境教学下学有所获。如我组织学习《让家更美好》时,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长辈宠坏了,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想法,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自己对父母的义务,等到父母老了再说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公益宣传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段MV真实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无私奉献,父母也会日渐苍老,在MV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播放到这里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哭了,长时间不说话,我感到很欣慰,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一定很感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很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我们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寻灵活之源,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讲究策略,自主学习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由此可见,最重要的教是不教,最有效的学是自学。怎样才能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不需要教,学生就会自学,这就是教学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完全说明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与时俱进,追求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践行新课改理念,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陶行知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无一不是强调“导”的重要,“学”的关键。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就是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权利。如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教”的目的是“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智慧的“教”要能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有效的“导”促进高效的“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导”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循序渐进,讲求时效,活学活用,快乐学习,才能成就高效。
如我组织学习《网络改变世界》时,就用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教学时,我为学生提出几个探究问题:“网络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网络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怎样辨别网络陷阱?”等问题,然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开展小组辩论。为了更快、更准地获得问题答案,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一个个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对网络这把双刃剑进行透彻分析,将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旋律。它追求学习中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实质上,这种教学理念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求知创新、展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成功的舞台。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去理解。
总之,教学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有效抓住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要成为引领学生善学、乐学、会学的主阵地,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郁.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中),2017(6);
[2]魏春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
[3]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