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童谣教学 润泽成长

【作者】 吴婷莲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阳溪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童谣是一种儿童言语表现形式和萌发点,是陪伴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全文就童谣教学中的想象、表达、习作和视野等方面加以论述,列举学生创作的童谣生动活泼,有时代感,令人叫绝,是一种美的享受。
  【关键词】 童谣;教学;想象;表达;习作;视野

  童谣,字面上定义为在儿童中间广泛传唱的、深受儿童喜爱的类似儿歌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谣内容浅白,便于儿童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无形中即增强了儿童语言的表达能力。而在我看来,童谣就是一种儿童言语表现形式,是儿童稚嫩童言的萌发点,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起到助推作用,是陪伴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例:《过家家》你当爸,我当妈,他是我们小娃娃。爸爸开车叭叭叭,妈妈炒菜沙沙沙,娃娃哭闹哇哇哇。这是我们的一家,一起来玩过家家。这是学校筹备出版《新童谣Ⅲ》,面向全校学生征稿时,我班学生翁培琳上交的稿件,已被录用。初读孩子的童谣时,我被孩子的童言震撼了。她所表达的是过家家的玩法,七行四十八个字,居然将过家家的乐趣说明道尽,乐在其中!童谣,是一门多么有意思的课程啊!用童谣为学生开辟成长新通道,何尝不是明智之举。
  一、童谣教学开启绮丽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童谣本身具有脍炙人口,韵律美的特点,因而童谣教学对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小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其简短的文字,再配以活泼的语言,欢快的节奏会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随着学生的智力发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丰富多彩的言语世界、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够使得学生从童谣中受到教育,得到一定的智慧启迪,并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一年四季真热闹》春天到,燕子喳喳叫;夏天到,荷花朵朵笑;秋天到,硕果累累妙;冬天到,雪花片片飘;一年四季真热闹。这首童谣对于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一一道明,向学生们展示其特有的季节韵味。南方是一个四季不分明的季节,但是通过童谣,孩子们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绚丽景色,与众不同,也根据文字对不同季节里景物的表现展开想象,置身其中,成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并以此为引,引出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打开话匣子,畅谈心中美景,踏上绮丽的想象之旅。《我们生活多美好》吴明哲,泉州晋江是我家,我的家乡最美丽。大海蓝天和石厝,施琅将军写传奇。服装织造闯世界,地方小吃也出名。我的家乡最美丽,我们生活多美好。
  二、童谣教学提高表达能力
  英国吉普林在《演说》一书中谈到: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药方。小学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有针对性进行培训,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往后的习作奠定基础。通过童谣教学,运用其朗朗上口的诵读特点,纠正学生的发音不足,让学生表达更为自信。童谣文字形式言简意赅,富有趣味,寥寥数字,囊括心中所思,促使小学生乐于表达,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节约用水》:洗脸水,不要倒,洗洗手,冲冲澡。洗菜水,不要倒,拖拖地,浇浇花。节约用水是美德,大家一起来传承!在教学此首童谣时,先让学生们反复诵读,感受童谣的韵律美,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欲望。再指出节约用水是美德,大家如何一起来传承。话题接近生活,孩子们有话可说;表达形式简单明了,孩子们乐于模仿。在种种表达环境的创设下,大家各抒己见:
  空调水,不要倒,拖拖地,浇浇花;洗衣水,不要倒,淋淋地,降降温;隔夜水,不要倒,喂喂猫,养养花……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起劲。你的想法,我的构思,凑合在一起,不就又是一首节约用水的新童谣吗!
  三、童谣教学激发习作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习作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童谣教学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能活跃课堂,勾起学生的生活联想,继而萌发习作欲望。
  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孩子们,咱们的社区美在哪?相信,大家一听到这句话,肯定是愁眉不展。虽然孩子们认为自己的社区很美,但到底为什么美,美在哪,一时半会还真说不上。如果适时引入童谣,令其润泽学生思绪,那么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
  出示童谣:《社区美》:社区里,人人好,讲清洁,绿化好,爱环境,重环保,会节约,又勤劳,讲文明,懂礼貌,尊老人,爱幼小,社区美,齐欢笑。
  师:孩子们自由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社区人好,景美。
  师:人好在哪?景美在哪?生:爱环境、会节约、尊老人……
  师:你见过哪些爱环境、会节约、尊老人的事?与大家分享吧!生:……师:试着把你说的写下来吧!通过一首童谣的展示与交谈,孩子们逍遥地在社区“逛”了一趟,明白社区美在人,美在景,美在德,美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心中有感,脑中有景,话中有事,自然,笔中有文,习作的欲望将冉冉升起。
  四、童谣教学拓宽生活视野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思维能力仍然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具体的文字依据具体的经验来进行加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用童谣简明的表达形式,结合生活实例对事件进行描述,将他们带入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拓宽小学生的生活视野;结合童谣欢快的节奏韵律,在朗朗的诵读中,自然而然地与文本相融,让童谣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家中“安全锁”》:正月里,爸爸忙,应酬多,常喝酒。车钥匙,我来藏,喝了酒,不开车,这道理,您要懂!爸爸听了脸红红,妈妈竖起拇指头,夸奖我是“安全锁”。《游子盼团圆》:新春佳节到,游子思故乡。望车站内外,人群如潮涌,包裹如山高。游子盼团圆,两眼欲望穿,归心似飞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心》:华夏儿女性情真,中华精神骨铮铮。和谐自由无战争,不分贵贱人平等。社会公正树新风,依法守法风气正。身心健康迎春风,民心凝聚一股绳。
  在语文教学中,童谣教学可以令小学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习得方式。多种类型的童谣展示,将知识拓宽到安全、佳节、品德等方面,令学生乐学,善思,与生活产生零距离的接触,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收获满满。
  童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抹阳光,一抹暖暖的初阳,柔和地照耀着,指引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快乐成长。在童谣的伴读下,学习不再枯燥无味,有了它,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创造力得到提升;有了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语言简洁明快;有了它,孩子们的习作欲望益盈于心,继而笔下生花;有了它,孩子们的生活视野拓宽,丰富了知识,为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
  [2]刘显国编《语言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