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释说提高阅读能力之良策

【作者】 南吉措

【机构】 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玛乡中心寄宿制完全小学



【正文】  【摘 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另外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关键词】 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斯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内化、外显”,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一、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训练
  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一) 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教师提问:你觉得葫芦可爱吗?可爱在什么地方?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通过上面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颗葫芦的样子,最后让学生结合图,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二) 引导学生提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如《白杨》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白杨树特点时,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高大挺秀”一词,引导学生看一看白杨树,对作者的描写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这个“秀”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教师提示学生一个“秀”字写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才能谈得上运用。
  (三) 培养语言能力
  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到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的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再比如《曼谷的小象》中阿玲指挥小象为我们排忧解难,是通过“拍拍”、“摸着”它的鼻子,“贴贴”它的耳朵,“指指”车子等动作来完成的。其实这是阿玲和小象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是他们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即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四) 规范学生的语言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怎么想就怎么说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病句默然置之,一味地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的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当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
  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二)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持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例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件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
  总而言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谈阅读教学中“互动提质”的实施策略[J].姜宏杨.语文知识.2017(11)
  [2]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黄英娟.文学教育(下).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