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朱旭萍
【机构】 湖南省汝城县大坪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兴趣;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而不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知识基础的建立,这使得小学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而真正的语文素质并未建立起来的应试人才,这并非语文教育的本意,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为人的终身能力发展打下基础,如果语文教育仅仅注重让学生考试考出好成绩而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语文素养,在今后学生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时能力发展必然受到制约,而固定僵化的语文学习模式一旦形成,对学生会造成思想上的束缚,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小学语文教育使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文认为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开展教育非常重要,以下就从具体方面详细阐述怎样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环境“活”,引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环境,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兴趣“引”,激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质疑“鼓”,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里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当学生与别人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与众不同就是鼓励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成长的、培养创新教育才能的重要一个阶段,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教育,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做个创新型教育工作者,培养一个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从而使得我们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关键词】 兴趣;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而不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知识基础的建立,这使得小学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而真正的语文素质并未建立起来的应试人才,这并非语文教育的本意,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为人的终身能力发展打下基础,如果语文教育仅仅注重让学生考试考出好成绩而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语文素养,在今后学生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时能力发展必然受到制约,而固定僵化的语文学习模式一旦形成,对学生会造成思想上的束缚,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小学语文教育使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文认为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开展教育非常重要,以下就从具体方面详细阐述怎样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环境“活”,引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环境,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兴趣“引”,激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质疑“鼓”,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里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当学生与别人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与众不同就是鼓励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成长的、培养创新教育才能的重要一个阶段,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教育,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做个创新型教育工作者,培养一个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从而使得我们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