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者】 刘国芳
【机构】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二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把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就必须消除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技巧;方法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抽象性,使语文教学还原到其生活母体中去,恢复其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使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达生活的意愿和洞悉生活的信息,使听、说、读、写成为满足生活需要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与实际相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访一访,观察生活。在我们的书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针对前者,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学一学,体验生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谈一谈,领悟生活。在语文课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品位,我觉得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一次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结束全文时,我请学生谈谈对小女孩经历的看法。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大年夜人人都和家欢乐,但她却在卖火柴,甚至连双象样的鞋都没有,真是太可怜了。”有的说:“她真是不幸,连自己的爸爸都经常打骂她,疼爱她的亲人又都离她而去。”也有的说:“在大年夜里我们都能收到很多的新衣服等好东西,但她像流浪儿一样流落街头,最后还被活活饿死、冻死,所以她太悲惨了。”这些观点无疑是学生在对比了自已的生活后所发出的感受。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在课文结束时,小女孩的死是幸福的,她是带着幸福而死的。所以虽然小女孩的经历是悲惨的,但她的死是一种解脱,她的死摆脱了痛苦。所以,我认为她的死是圆满的结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里立刻议论纷纷,大部分表示不赞同;也有的若有所思,觉得说的有点道理。此时,我也觉得很惊讶,但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轻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进行再议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她遇到了太多不幸的事,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没能如愿,所以她的命运很悲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有一定深度的。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及加上教师的指点,使他们对课文的写作目的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写一写,感受生活。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词串识字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蜡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真发抖!”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蜡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不要把小动物们吵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的那样:“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周万军;;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2]朱红范;;“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版);2005年02期.
[3]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技巧;方法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抽象性,使语文教学还原到其生活母体中去,恢复其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使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达生活的意愿和洞悉生活的信息,使听、说、读、写成为满足生活需要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与实际相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访一访,观察生活。在我们的书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针对前者,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学一学,体验生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谈一谈,领悟生活。在语文课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品位,我觉得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一次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结束全文时,我请学生谈谈对小女孩经历的看法。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大年夜人人都和家欢乐,但她却在卖火柴,甚至连双象样的鞋都没有,真是太可怜了。”有的说:“她真是不幸,连自己的爸爸都经常打骂她,疼爱她的亲人又都离她而去。”也有的说:“在大年夜里我们都能收到很多的新衣服等好东西,但她像流浪儿一样流落街头,最后还被活活饿死、冻死,所以她太悲惨了。”这些观点无疑是学生在对比了自已的生活后所发出的感受。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在课文结束时,小女孩的死是幸福的,她是带着幸福而死的。所以虽然小女孩的经历是悲惨的,但她的死是一种解脱,她的死摆脱了痛苦。所以,我认为她的死是圆满的结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里立刻议论纷纷,大部分表示不赞同;也有的若有所思,觉得说的有点道理。此时,我也觉得很惊讶,但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轻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进行再议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她遇到了太多不幸的事,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没能如愿,所以她的命运很悲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有一定深度的。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及加上教师的指点,使他们对课文的写作目的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写一写,感受生活。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词串识字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蜡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真发抖!”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蜡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不要把小动物们吵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的那样:“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周万军;;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2]朱红范;;“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版);2005年02期.
[3]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