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点梅花天地心——教师读书的第31种体验
【作者】 宋晓霞
【机构】 绍兴鲁迅高级中学
【正文】 长三角教育科研丛书《教师读书的30种体验》一书,分享了30位优秀教师的读书心得,在书中,我看到了在专业成长、知行合一方面,这些老师们的心路历程。今天,我想借写读书笔记的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体验。
一、与女儿共读,得到精神的慰藉
我女儿是清华大学一名大三学生,从小爱阅读。大学里,学业成绩依然优秀,并且保持着平均每周一本的课外阅读量。今年,我在她的推荐下看了(部分在喜马拉雅听)《三体》《别闹了,费曼先生》《发现的乐趣》《蝇王》《平面国》《火星救援》《人生的智慧》等书,我向她推荐的是《南渡北归》。我们的日常会话是这样的:“我跟你说,我发现赫尔曼·黑塞的书超级好,我现在在听《悉达多》《玻璃球游戏》”;“《傲慢与偏见》真是百听不厌的作品,简·奥斯汀真是个聪明人”;“《日瓦戈医生》超级棒的,我深深理解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意义”。“你推荐的这本书,文风奇怪,写这种书要用春秋笔法,不能带太多主观感情”;“叔本华的书,我要全部读一遍”;“我在机场买了本书看,很贵……不聊了,不然买书没有意义了”;“最近在看什么书?家里有什么新书?《三体》看完没?”“考考你: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把人生比作什么?”
大三一年,女儿在德国亚琛工大、达姆斯塔大交换学习,稚嫩女孩,去国离乡,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沟通彼此,正是在与女儿共读中,化解了我的牵挂、担忧、焦虑,给我专注、平静、清澈;并且在精神上给我莫大的慰藉。
二、与学生共读,探求语文学习的真谛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阅读量决定了语文素养,很多有识之士谈过阅读对于一个人心智发展、思维提升等方面的巨大力量,问题是怎样向学生传递这样的力量,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快节奏求高效的应试教育与潜移默化注重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教龄的高中语文老师,我认为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没有阅读积累,在语言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都会遇到瓶颈,难有高分可得。
如果老师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在课堂内外中加以正面引导,或多或少会对学生产生一定作用吧。课堂上,我会适当对文学作品进行展开,贯穿知识、开阔视野:比如高三复习课阅读理解中出现介川龙之芥的《沼泽地》,适当向学生介绍《罗生门》;做到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童年随之而去》中的一句“那时,那浮汆的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联系林海音《城南旧事》中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作者的感情以及写作方法;课前演讲请同学介绍好书、朗读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课外摘抄本注重阅读积累;最近学生介绍过这样一些作品:《摆渡人》《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百年孤独》《一个人的朝圣》等,其中我向学生借阅了《偷影子的人》;我也向学生介绍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心理学概念。与学生共读,在我看来,是平等灵魂的相互唤醒,希望我们因为阅读而认识自己、了解世界,从而变得高尚、聪明、善良、文雅,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静夜听书,滋养灵魂
忙完了一天的劳作,疏离了无聊的社交,打开手机喜马拉雅APP,舒缓的声音从耳边响起,一个个有趣高雅的人带我在人生波涛中航行,有些是看过纸质书,又在喜马拉雅的朗读中重逢的老相识:《苏东坡传》《约翰·克里斯朵夫》《穆斯林的葬礼》《呼啸山庄》《月亮与六便士》《一个人的朝圣》《琼美卡回忆录》……有些是神交已久的新朋友:《宫女谈往录》《群山回唱》《东方快车谋杀案》《局外人》《城堡》《知行合一:王阳明》《房龙地理故事》……关于看书与听书的优劣利弊,我认为听书节省眼力并且能听出一些细节,学霸大神们普遍认为是看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现在我觉得,不管以何种方式,读好书,都是充实思想、开阔视野、保持敏锐的好方法,也是医治愚昧的良药。
四、以书会友,因声求气
绍兴图书馆、绍兴文理学院经常推出一些读书报告活动,我从他们的公众号上得到消息,就会尽量去参加,有一次,绍兴图书馆推出《树兰品读?品读木心,从〈云雀叫了一整天〉开始》的读书活动。活动由主办方一位知性优雅的周女士(周董)主持,武汉大学硕士邓娜导读。
此前,书友们在一个“品读云雀”的微信群里先相互渐渐熟悉。其中有个花絮,品读会前一天,周董发了一个乌镇方言版的音频,进行有奖竞猜——音频朗读的是《云雀叫了一整天》中的哪一首?我其实手头并没有这本书,巧的是最近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听木心的作品,于是抢得先手,奖品是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本,话说那个乌镇方言读的《云雀叫了一整天?少年朝食》真是别有韵味。此举在微信群里漾开水花,有读友马上购买了这本电子书,也有读友为没有此书而忐忑不安……不得不说,周董以此举为品读会做预热,相当巧妙。
现场书香墨香氤氲,艺术馆的唐馆长亲笔书写了不少漂亮的隶书条幅,内容是木心的名句,把场地布置得艺术浪漫。《云雀叫了一整天》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那首《从前慢》,小邓老师也是从这首广为人知的诗开启品读之旅,短短的两个小时品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领读伴读共读,有音乐绘画欣赏。印象最深的是品读《拥楫》,一位读友——听说是数学老师,自告奋勇做其中的一名朗读者,朗读得很不错,事先花了不少工夫,应该是一位爱学习的人。小邓老师的导读十分独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了延伸阅读,与《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进行比较,对《拥楫》中越人爱的纯粹,人性的解放进行审美的理解,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诗经》的想象力。
嘉宾夏天老师朗读了《木心美术馆特辑》中,李政雨记念木心的诗《你这个俏皮的老头》,用他富有磁性的略带沙哑的声音演绎了诗的内涵,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周董说:“我们带着纯真和虔诚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阅读木心,深浅自知。”确实,当一个天才从上空飞过时,我们最合适的姿势是仰望,从他身上,我们可以了解艺术是如何安顿人的,一个贵族能干净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什么是爱和勇气。小邓说:“推窗,春入。你来了,云雀叫了。”一位散发诗意的女子,浑身上下与读书场景契合。
美好时光非常短暂,品读会在读友们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了。多年后,此时此刻也会成为“从前”,但愿我们会记起这天:
从前,
有一个春天,
云雀叫得真好听。
拥楫,
白衣少年,
悠扬缠绵。
从前慢,
岁月静好,
如一把精美的钥匙。
少年朝食,
是木心的朝花夕拾吗?
英伦街头,
大步流星;
芦花深处,
千山寒色。
听,
云雀在叫,
无处觅芳泽。
有人眸若晨星,
众生醒来,
只看见满天星星。
一、与女儿共读,得到精神的慰藉
我女儿是清华大学一名大三学生,从小爱阅读。大学里,学业成绩依然优秀,并且保持着平均每周一本的课外阅读量。今年,我在她的推荐下看了(部分在喜马拉雅听)《三体》《别闹了,费曼先生》《发现的乐趣》《蝇王》《平面国》《火星救援》《人生的智慧》等书,我向她推荐的是《南渡北归》。我们的日常会话是这样的:“我跟你说,我发现赫尔曼·黑塞的书超级好,我现在在听《悉达多》《玻璃球游戏》”;“《傲慢与偏见》真是百听不厌的作品,简·奥斯汀真是个聪明人”;“《日瓦戈医生》超级棒的,我深深理解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意义”。“你推荐的这本书,文风奇怪,写这种书要用春秋笔法,不能带太多主观感情”;“叔本华的书,我要全部读一遍”;“我在机场买了本书看,很贵……不聊了,不然买书没有意义了”;“最近在看什么书?家里有什么新书?《三体》看完没?”“考考你: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把人生比作什么?”
大三一年,女儿在德国亚琛工大、达姆斯塔大交换学习,稚嫩女孩,去国离乡,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沟通彼此,正是在与女儿共读中,化解了我的牵挂、担忧、焦虑,给我专注、平静、清澈;并且在精神上给我莫大的慰藉。
二、与学生共读,探求语文学习的真谛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阅读量决定了语文素养,很多有识之士谈过阅读对于一个人心智发展、思维提升等方面的巨大力量,问题是怎样向学生传递这样的力量,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快节奏求高效的应试教育与潜移默化注重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教龄的高中语文老师,我认为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没有阅读积累,在语言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都会遇到瓶颈,难有高分可得。
如果老师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在课堂内外中加以正面引导,或多或少会对学生产生一定作用吧。课堂上,我会适当对文学作品进行展开,贯穿知识、开阔视野:比如高三复习课阅读理解中出现介川龙之芥的《沼泽地》,适当向学生介绍《罗生门》;做到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童年随之而去》中的一句“那时,那浮汆的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联系林海音《城南旧事》中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作者的感情以及写作方法;课前演讲请同学介绍好书、朗读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课外摘抄本注重阅读积累;最近学生介绍过这样一些作品:《摆渡人》《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百年孤独》《一个人的朝圣》等,其中我向学生借阅了《偷影子的人》;我也向学生介绍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心理学概念。与学生共读,在我看来,是平等灵魂的相互唤醒,希望我们因为阅读而认识自己、了解世界,从而变得高尚、聪明、善良、文雅,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静夜听书,滋养灵魂
忙完了一天的劳作,疏离了无聊的社交,打开手机喜马拉雅APP,舒缓的声音从耳边响起,一个个有趣高雅的人带我在人生波涛中航行,有些是看过纸质书,又在喜马拉雅的朗读中重逢的老相识:《苏东坡传》《约翰·克里斯朵夫》《穆斯林的葬礼》《呼啸山庄》《月亮与六便士》《一个人的朝圣》《琼美卡回忆录》……有些是神交已久的新朋友:《宫女谈往录》《群山回唱》《东方快车谋杀案》《局外人》《城堡》《知行合一:王阳明》《房龙地理故事》……关于看书与听书的优劣利弊,我认为听书节省眼力并且能听出一些细节,学霸大神们普遍认为是看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现在我觉得,不管以何种方式,读好书,都是充实思想、开阔视野、保持敏锐的好方法,也是医治愚昧的良药。
四、以书会友,因声求气
绍兴图书馆、绍兴文理学院经常推出一些读书报告活动,我从他们的公众号上得到消息,就会尽量去参加,有一次,绍兴图书馆推出《树兰品读?品读木心,从〈云雀叫了一整天〉开始》的读书活动。活动由主办方一位知性优雅的周女士(周董)主持,武汉大学硕士邓娜导读。
此前,书友们在一个“品读云雀”的微信群里先相互渐渐熟悉。其中有个花絮,品读会前一天,周董发了一个乌镇方言版的音频,进行有奖竞猜——音频朗读的是《云雀叫了一整天》中的哪一首?我其实手头并没有这本书,巧的是最近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听木心的作品,于是抢得先手,奖品是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本,话说那个乌镇方言读的《云雀叫了一整天?少年朝食》真是别有韵味。此举在微信群里漾开水花,有读友马上购买了这本电子书,也有读友为没有此书而忐忑不安……不得不说,周董以此举为品读会做预热,相当巧妙。
现场书香墨香氤氲,艺术馆的唐馆长亲笔书写了不少漂亮的隶书条幅,内容是木心的名句,把场地布置得艺术浪漫。《云雀叫了一整天》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那首《从前慢》,小邓老师也是从这首广为人知的诗开启品读之旅,短短的两个小时品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领读伴读共读,有音乐绘画欣赏。印象最深的是品读《拥楫》,一位读友——听说是数学老师,自告奋勇做其中的一名朗读者,朗读得很不错,事先花了不少工夫,应该是一位爱学习的人。小邓老师的导读十分独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了延伸阅读,与《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进行比较,对《拥楫》中越人爱的纯粹,人性的解放进行审美的理解,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诗经》的想象力。
嘉宾夏天老师朗读了《木心美术馆特辑》中,李政雨记念木心的诗《你这个俏皮的老头》,用他富有磁性的略带沙哑的声音演绎了诗的内涵,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周董说:“我们带着纯真和虔诚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阅读木心,深浅自知。”确实,当一个天才从上空飞过时,我们最合适的姿势是仰望,从他身上,我们可以了解艺术是如何安顿人的,一个贵族能干净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什么是爱和勇气。小邓说:“推窗,春入。你来了,云雀叫了。”一位散发诗意的女子,浑身上下与读书场景契合。
美好时光非常短暂,品读会在读友们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了。多年后,此时此刻也会成为“从前”,但愿我们会记起这天:
从前,
有一个春天,
云雀叫得真好听。
拥楫,
白衣少年,
悠扬缠绵。
从前慢,
岁月静好,
如一把精美的钥匙。
少年朝食,
是木心的朝花夕拾吗?
英伦街头,
大步流星;
芦花深处,
千山寒色。
听,
云雀在叫,
无处觅芳泽。
有人眸若晨星,
众生醒来,
只看见满天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