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关思勇

【机构】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锦江中学



【正文】  【摘 要】 思维能力对于各个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使初中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生今后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数学课堂呼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能力;巧妙设疑;思维导图;提升素养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满堂灌”的陈旧模式还留有显而易见的痕迹。据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找科学的教学策略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和分析。
  一、以有效的提问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
  设疑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行为,是将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内容的契机。巧妙设疑、有效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可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效果。
  在备课过程中详细规划好提问的策略。比如讲课过程中在哪里设置问题、提问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等,力求通过有目的的提问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比如“有理数的减法”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学生探索并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促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进行减法运算,并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来向学生传输“转化”的思想。首先,我以趣味性的提问导入这堂新课。我先问大家:“如果我昨天的收支情况是支出10块钱,今天的收支情况是支出8块钱,那么我这两天的总的收支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听到这种结合生活的题目都有了兴趣,通过思考列出了“(-10)+(-8)”这样的算式,就着算式很自然地导入了新的知识;其次,我再开始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我又出了一道题目:某城市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下三摄氏度,最低气温是零下八摄氏度,那么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许多学生列出了“(-8)-(-3)”这样的算式,于是我问学生这个算式得出的结果是多少?大家回答:-5摄氏度。我再启发:“温差是正数还可以理解,那么温差是负数怎么理解呢?”这时许多同学提出算式中的两项顺序颠倒了,应该用大数减去小数,即改为“(-3)-(-8)=5”,由此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经过思考规避了错误。我再问大家:“我们之前学过了有理数的加法,那么這个式子则是有理数的减法,我们能否把这个式子转化为加法来计算呢?”学生们一边在纸上写一边思考,我看到有的同学不知如何下笔,就再次启发:“等式的转化首先是不是要考虑到等式的性质呢?那我们之前学过的等式性质谁还记得呢?等式的两边要怎么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等式?”大家恍然大悟,明白了通过等式两边平衡的性质来转化等式的方法,大家都写出了“?+(-8)=-3”的式子,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学生们初步感知和运用了有理数加法与减法的转化。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一举多得。
  二、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学科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将各知识点建立起联系,有机地整合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优化教学。
  比如在带领学生们完成“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学习后,我制作了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导图,旨在通过思维导图来组织学生开展一堂复习课。我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思维导图,图中开始只出现核心内容——“全等三角形”,于是我说:“提到全等三角形我们最先想到什么呢?”有同学回答:“判定。”我向他们点头示意,然后点击“全等三角形”这一按钮,出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分支。我再问大家:“我们通常判定三角形时把三角形分为几类呢?”同学们马上反应到通常分为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普通三角形的判定,于是我又点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按钮,出现了“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两个分支。之后我让学生们回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大家都提出了通过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来判定。我又追问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同学们又想到了还可以按照普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过点击按钮,屏幕上出现了这两种方法的分支。我又让学生们回忆普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大家都能迅速地说出“边边边”“边角边”等四种方法。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们回顾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三个大组块及其涵盖的二十一个小知识点的内容,对这一章的内容完成了整体的审视和复习,并找到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大家一致认为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工具。
  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有效助力学生复习每一组块的知识点,还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促进他们灵活运用所学内容。
  三、巧用“答案不唯一”资源和“错误资源”
  数学数学中,许多发散性的数学题目答案不唯一,在运用多重角度思考多种答案的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锻炼;而学生们在解题时出现的错误可以称之为“错误资源”,它反映了错误的思路或者做题习惯,是学生纠正、完善自我的有效资源,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两种资源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单元时,我会给学生们搜集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题目,如:直角坐标系中P点纵坐标是横坐标的3倍,写出过P点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至少三个)、对于二元方程x+y=xy,找出x和y的解(至少五种)等。这样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做题过程中使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运用知识,不仅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其运算能力,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
  我还非常注重利用“错误资源”来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我会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本,将做错的题目抄写下来,错误的解题过程也要展示出来,然后将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思路错误、计算错误等,这些分析要详细写在错题的旁边,这样当学生回顾这些错题时可以了解到做题时的想法,进而规避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这些“错误资源”不仅可以辅助学生纠正自己的思维定势,还是复习环节的重要法宝。
  巧用“答案不唯一”资源和“错误”资源不仅可以锻炼和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其价值显而易见,值得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发掘。
  以上是我就发展初中生思维能力方面在教学中总结岀来的三种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其他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新鲜的有用的东西。今后我会继续认真研读教材,勇于创新教学策略、勤于反思和总结经验,争取找到更多、更好的科学策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更有效地发展思维能力,为登入更高的数学殿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三策略[J].教师,2017(05).
  [2]陆小凤.探究初中数学思维的养成[J].基础教育研究,2018(03).
  [3]叶云.初中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浅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