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作者】 尹倩倩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南李小学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能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具有一定难度了。我认为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最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经过几年来的摸索,我最主要分以下三步进行:
一、以趣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对枯燥的文字往往缺乏兴趣。所以“趣味性”无疑是激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方法。表现为: 1.读物的趣味性
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读故事、猜谜语、背儿歌,看漫画书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讲故事、猜谜语是我最常用的方式。 在讲及《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评价文中的乌鸦是很爱劳动很聪明的。接着我便抓紧契机给他们讲了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从前有一只乌鸦和一只狐狸共同生活在森林里,一天,乌鸦找到一块肉,叼在嘴里,准备给她的孩子吃,这时??狐狸说:“你的歌声最动听,谁都没有你唱得好,你就唱几句吧!”乌鸦??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我嘎然而止。究竟乌鸦有没有上当呢?狐狸能否吃到肉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举起手中的《小学生最爱读的一百个经典故事》)结果就藏在这本书中呢!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向老师借阅这本书,回家也可以叫爸爸妈妈去买。学生霎时都被激起兴趣,纷纷要求借书,有的果然去把书买回来了,第二天很多学生争着向我讲述故事的结局。我还叫那位同学在班上为同学们讲述故事的结局。可见,从故事入手,通过情节的吸引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可以达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效果。 猜谜语也是一种常用的形式,上低年级的课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所以在课的后半段我时常会穿插一些小谜语让学生猜,既可以缓和疲劳的状态又可以调动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2.开展形式多样,趣味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单凭每节课的讲故事、猜谜语、读儿歌等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枯燥。故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增强兴趣的催化剂。所以每一周我都会抽一节或者半节课作为阅读交流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深化课外阅读。我班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外阅读资料袋,我让学生把一段时间内所阅读的课外书,写的小记录,及在读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字、词等都放进课外阅读资料袋里。利用学校的读书交流时间进行小组展示或者是全班展示。 此外,利用班队活动还组织过“我是故事大王”讲故事比赛,“争做古诗大王”课外诗歌朗诵比赛,以及猜谜语比赛、剪贴报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课外阅读的开展。
二、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促进阅读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1.建立班级图书角。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提出“献一读百”口号,鼓励每个学生都捐出课外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里,班中设立图书管理员,利用午休及课余时间开放让学生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2.利用课室的黑板报、墙壁等把一些儿歌、谜语打印成小纸条让学生阅读,并定期更换。黑板一角写上“每周一诗”,每课伊始让学生阅读。让教室充满书香氛围。 3.家长会时向家长讲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也要更新观念,明确要求。既为孩子提供课外阅读所需的书籍,也保证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若有可能,尽量陪着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讲一个故事,同寻书中乐趣。
三、设立评价机制,品尝阅读乐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心志发展不成熟,难于长期坚持课外阅读。但他们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引入竞争机制、评价机制,让学生品尝课外阅读的喜悦。 1.学生评 每周抽20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一周以来课外阅读的成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领组员评选。学生可在该段时间展示自己课 外阅读资料袋,推选出好的上报老师,并在班中进行展示。别看这是很小的举动,被推选出来的孩子觉得无比自豪,因为他的付出得到了同学的认可。2.家长评 老师发阅读登记卡,让家长填写小孩在家阅读表现情况,并写上简单评语。老师可以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真正能做到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心中有数。 3.教师评 老师综合学生的自评,家长的评语,结合学校的“班级阅读之星”的评奖,可以准确地评选出班级“阅读之星”,树立好课外阅读的榜样,还能对孩子的后续阅读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班中定期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一些词语卡片,剪贴小报及读书小报,让孩子们置身于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中,从而享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所产生出来的“故事大王”、“古诗大王”、“猜谜大王”我都会为他们佩带上胸卡。评价机制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了学生的继续阅读。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是课改的一个趋势,我们教师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指导好课外阅读。今后我还要继续总结,探索,不断深化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学生课外读书的意识、兴趣,同时要求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因此,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巧用课堂教学阵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开放的课堂教学观,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
1、用人物情感表演来创造课堂气氛。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用疑问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问: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二、采用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1、家庭学校互相配合,培养阅读意识。
人教版配发的同步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我定期布置学生阅读其中指定的篇名并及时检查、交流阅读情况,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我还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创造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气氛。
2、开展课外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都是热爱活动的。笔者常常利用班会课和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兴趣。常用的活动主要有:
故事会——在班级内举行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故事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去寻找恰当的材料,而且要进行精心地选择,这就需要他们用心地阅读大量的童话、寓言和故事。
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推荐阅读短小的诗歌和散文,以背诵为主。
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胆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词语接龙、猜谜语、趣游成语王国、有主题的手抄报、剪贴报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学以致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关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体会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老师,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应当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依照如下要求做:
(1)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春天的课文,就大量的扩充关于春天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春天的认识也深刻了。
(2)以某个知识点为切入口,横向拓展。比如上到《百家姓一家人》就引导学生阅读注音版的《百家姓》;学到新教材的《识字七》,出现了一系列的谚语,内容从天文到地理,先引导学生读、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课后再让学生收集谚语,再根据课文的方法去理解谚语。这样无形中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故事会、古诗背诵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会介绍适宜的读物,并安排固定时间为之创造自由阅读条件,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自己的伙伴。以此来巩固学生阅读的兴趣。
2、在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和家长应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1)引导孩子边阅读边思考想象,使书本知识与孩子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同时,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将书本知识内化。(2)指导孩子在读书读报时,把看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在摘抄本上,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积累内化的过程。(3)鼓励孩子把看到的故事讲给家长、老师或同学听,这样既可以考验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3、建立阅读记录卡,记录阅读收获。
为了培养孩子记录、积累、收集资料的习惯,笔者给每个学生设立了一个阅读成长记录袋,专门收集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录卡和其他相关资料,每当孩子阅读完一份读物(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或一本书),就及时辅导他们认真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记录所读课外读物的名称、性质和作者等基本信息、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与感受、通过阅读的生字、生词和优美词句等。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明确了,同时也留下了孩子们成长的珍贵“脚印”。
一、以趣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对枯燥的文字往往缺乏兴趣。所以“趣味性”无疑是激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方法。表现为: 1.读物的趣味性
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读故事、猜谜语、背儿歌,看漫画书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讲故事、猜谜语是我最常用的方式。 在讲及《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评价文中的乌鸦是很爱劳动很聪明的。接着我便抓紧契机给他们讲了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从前有一只乌鸦和一只狐狸共同生活在森林里,一天,乌鸦找到一块肉,叼在嘴里,准备给她的孩子吃,这时??狐狸说:“你的歌声最动听,谁都没有你唱得好,你就唱几句吧!”乌鸦??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我嘎然而止。究竟乌鸦有没有上当呢?狐狸能否吃到肉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举起手中的《小学生最爱读的一百个经典故事》)结果就藏在这本书中呢!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向老师借阅这本书,回家也可以叫爸爸妈妈去买。学生霎时都被激起兴趣,纷纷要求借书,有的果然去把书买回来了,第二天很多学生争着向我讲述故事的结局。我还叫那位同学在班上为同学们讲述故事的结局。可见,从故事入手,通过情节的吸引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可以达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效果。 猜谜语也是一种常用的形式,上低年级的课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所以在课的后半段我时常会穿插一些小谜语让学生猜,既可以缓和疲劳的状态又可以调动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2.开展形式多样,趣味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单凭每节课的讲故事、猜谜语、读儿歌等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枯燥。故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增强兴趣的催化剂。所以每一周我都会抽一节或者半节课作为阅读交流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深化课外阅读。我班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外阅读资料袋,我让学生把一段时间内所阅读的课外书,写的小记录,及在读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字、词等都放进课外阅读资料袋里。利用学校的读书交流时间进行小组展示或者是全班展示。 此外,利用班队活动还组织过“我是故事大王”讲故事比赛,“争做古诗大王”课外诗歌朗诵比赛,以及猜谜语比赛、剪贴报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课外阅读的开展。
二、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促进阅读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1.建立班级图书角。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提出“献一读百”口号,鼓励每个学生都捐出课外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里,班中设立图书管理员,利用午休及课余时间开放让学生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2.利用课室的黑板报、墙壁等把一些儿歌、谜语打印成小纸条让学生阅读,并定期更换。黑板一角写上“每周一诗”,每课伊始让学生阅读。让教室充满书香氛围。 3.家长会时向家长讲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也要更新观念,明确要求。既为孩子提供课外阅读所需的书籍,也保证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若有可能,尽量陪着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讲一个故事,同寻书中乐趣。
三、设立评价机制,品尝阅读乐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心志发展不成熟,难于长期坚持课外阅读。但他们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引入竞争机制、评价机制,让学生品尝课外阅读的喜悦。 1.学生评 每周抽20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一周以来课外阅读的成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领组员评选。学生可在该段时间展示自己课 外阅读资料袋,推选出好的上报老师,并在班中进行展示。别看这是很小的举动,被推选出来的孩子觉得无比自豪,因为他的付出得到了同学的认可。2.家长评 老师发阅读登记卡,让家长填写小孩在家阅读表现情况,并写上简单评语。老师可以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真正能做到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心中有数。 3.教师评 老师综合学生的自评,家长的评语,结合学校的“班级阅读之星”的评奖,可以准确地评选出班级“阅读之星”,树立好课外阅读的榜样,还能对孩子的后续阅读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班中定期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一些词语卡片,剪贴小报及读书小报,让孩子们置身于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中,从而享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所产生出来的“故事大王”、“古诗大王”、“猜谜大王”我都会为他们佩带上胸卡。评价机制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了学生的继续阅读。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是课改的一个趋势,我们教师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指导好课外阅读。今后我还要继续总结,探索,不断深化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学生课外读书的意识、兴趣,同时要求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因此,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巧用课堂教学阵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开放的课堂教学观,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
1、用人物情感表演来创造课堂气氛。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用疑问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问: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二、采用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1、家庭学校互相配合,培养阅读意识。
人教版配发的同步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我定期布置学生阅读其中指定的篇名并及时检查、交流阅读情况,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我还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创造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气氛。
2、开展课外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都是热爱活动的。笔者常常利用班会课和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兴趣。常用的活动主要有:
故事会——在班级内举行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故事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去寻找恰当的材料,而且要进行精心地选择,这就需要他们用心地阅读大量的童话、寓言和故事。
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推荐阅读短小的诗歌和散文,以背诵为主。
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胆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词语接龙、猜谜语、趣游成语王国、有主题的手抄报、剪贴报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学以致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关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体会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老师,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应当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依照如下要求做:
(1)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春天的课文,就大量的扩充关于春天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春天的认识也深刻了。
(2)以某个知识点为切入口,横向拓展。比如上到《百家姓一家人》就引导学生阅读注音版的《百家姓》;学到新教材的《识字七》,出现了一系列的谚语,内容从天文到地理,先引导学生读、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课后再让学生收集谚语,再根据课文的方法去理解谚语。这样无形中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故事会、古诗背诵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会介绍适宜的读物,并安排固定时间为之创造自由阅读条件,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自己的伙伴。以此来巩固学生阅读的兴趣。
2、在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和家长应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1)引导孩子边阅读边思考想象,使书本知识与孩子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同时,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将书本知识内化。(2)指导孩子在读书读报时,把看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在摘抄本上,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积累内化的过程。(3)鼓励孩子把看到的故事讲给家长、老师或同学听,这样既可以考验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3、建立阅读记录卡,记录阅读收获。
为了培养孩子记录、积累、收集资料的习惯,笔者给每个学生设立了一个阅读成长记录袋,专门收集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录卡和其他相关资料,每当孩子阅读完一份读物(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或一本书),就及时辅导他们认真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记录所读课外读物的名称、性质和作者等基本信息、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与感受、通过阅读的生字、生词和优美词句等。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明确了,同时也留下了孩子们成长的珍贵“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