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 李祥锋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王人学区第二小学
【正文】 【摘 要】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杰出人才的需要。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以其讲求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严谨和周密的特点,成为锻炼思维能力的绝佳学科。作者以:善于观察、抓住规律、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转换视角,多维思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鼓励独创,积极引导,激发思维的创造性三种方法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方法;措施
教育家认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杰出人才的需要。”学习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策略是提高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善于发散性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以其讲求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严谨和周密的特点,成为锻炼思维能力的绝佳学科。下面就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初步尝试。
一、善于观察、抓住规律、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发散性思维并非脱离实际的浮想联翩,而是在对基本规律深刻认知和对解决问题细致观察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如在三年级的简便计算中,设计了①“289+291+290+292”,②“125×16×5”两题,要求快速准确求解。学生们经过对算式的整体观察发现,①题中的不同加数与290很接近,若是把它们分别看作290加几或减几,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就能使计算简便;②题中,分析数“16”与“125和5”的关系及特征,利用2与8的积是16的关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将原式变成“125×8×2×5”,使计算最简。通过此类训练,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的诀窍:解题之前,先整体观察算式中的数的特征,看能否“凑整”,尽可能地使计算简便。即要做到“整体观察细节统筹”,观察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得以看清问题的全貌;统筹基于对特殊数量关系(如“有5找2,有25找4,有125找8”等能使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千)和基本运算定律(如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的熟练掌握,从而快速发现巧妙简便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注重审题习惯的养成和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前提。
二、转换视角,多维思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定势,能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新的解决方法。但是,三年级的孩子,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不多,往往表现出思路的狭窄和思维的惰性,重复别人提出的答案或模仿别人的解决方法。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在训练中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一题多问。即通过应用题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从多角度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例如,对于条件“一条公路全长600千米,一辆轿车行完全程需要10小时,一辆卡车行完全程需要12小时”,学生提出了以下一系列不同的问题:①轿车的速度是多少?②卡车的速度是多少?③行完全程卡车比轿车多行几小时?④行完全程轿车比卡车少行几小时?⑤轿车平均每小时比卡车多行多少千米?⑥卡车平均每小时比轿车少行多少千米?⑦卡车和轿车平均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⑧轿车行使的速度是卡车的几倍?……其中问题⑧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计算范围,从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锻炼。
2、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水果店有一批苹果,一共80筐,卖掉20筐计400千克,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苹果还有多少千克?这道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一道很普通,很常见的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解这道题目,可以用哪些方法呢?用算术的方法(这是学生最常用,也是最早接触到一种计算方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还有用方程的方法、用分数的方法等。应用题的一题多解能提高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回忆旧知的积极性,把学过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解决问题,进而把学过的知识综合、归纳,达到融会贯通。
三、鼓励独创,积极引导,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各种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却极可能蕴含着智慧的火花,孕育着未来大发明、大创造的萌芽。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玩具?”一题时,按照一般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数,再求出实际每天生产件数,然后才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需要多做10件”。他的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活跃的,他是这样想的:7天的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这6天完成,所以,同样得到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的件数了。这种具有独创性的想法是应该给予鼓励的。学生的独创性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中,经常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才可能闪现超出常规的独创,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完善教学方法,有层次、分阶段的逐步推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进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灵活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孝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学周刊;2011年20期
[2]施春健;;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教师);2009年03期
[3]何生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新课程(教师);2010年07期
[4]王清宇;;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J];湖南教育;1987年04期
[5]赵海芹;;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年11期
[6]刘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年10期
[7]黄丽询;;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方法;措施
教育家认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杰出人才的需要。”学习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策略是提高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善于发散性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以其讲求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严谨和周密的特点,成为锻炼思维能力的绝佳学科。下面就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初步尝试。
一、善于观察、抓住规律、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发散性思维并非脱离实际的浮想联翩,而是在对基本规律深刻认知和对解决问题细致观察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如在三年级的简便计算中,设计了①“289+291+290+292”,②“125×16×5”两题,要求快速准确求解。学生们经过对算式的整体观察发现,①题中的不同加数与290很接近,若是把它们分别看作290加几或减几,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就能使计算简便;②题中,分析数“16”与“125和5”的关系及特征,利用2与8的积是16的关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将原式变成“125×8×2×5”,使计算最简。通过此类训练,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的诀窍:解题之前,先整体观察算式中的数的特征,看能否“凑整”,尽可能地使计算简便。即要做到“整体观察细节统筹”,观察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得以看清问题的全貌;统筹基于对特殊数量关系(如“有5找2,有25找4,有125找8”等能使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千)和基本运算定律(如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的熟练掌握,从而快速发现巧妙简便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注重审题习惯的养成和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前提。
二、转换视角,多维思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定势,能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新的解决方法。但是,三年级的孩子,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不多,往往表现出思路的狭窄和思维的惰性,重复别人提出的答案或模仿别人的解决方法。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在训练中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一题多问。即通过应用题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问题,从多角度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例如,对于条件“一条公路全长600千米,一辆轿车行完全程需要10小时,一辆卡车行完全程需要12小时”,学生提出了以下一系列不同的问题:①轿车的速度是多少?②卡车的速度是多少?③行完全程卡车比轿车多行几小时?④行完全程轿车比卡车少行几小时?⑤轿车平均每小时比卡车多行多少千米?⑥卡车平均每小时比轿车少行多少千米?⑦卡车和轿车平均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⑧轿车行使的速度是卡车的几倍?……其中问题⑧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计算范围,从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锻炼。
2、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水果店有一批苹果,一共80筐,卖掉20筐计400千克,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苹果还有多少千克?这道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一道很普通,很常见的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解这道题目,可以用哪些方法呢?用算术的方法(这是学生最常用,也是最早接触到一种计算方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还有用方程的方法、用分数的方法等。应用题的一题多解能提高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回忆旧知的积极性,把学过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解决问题,进而把学过的知识综合、归纳,达到融会贯通。
三、鼓励独创,积极引导,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各种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却极可能蕴含着智慧的火花,孕育着未来大发明、大创造的萌芽。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玩具?”一题时,按照一般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数,再求出实际每天生产件数,然后才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需要多做10件”。他的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活跃的,他是这样想的:7天的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这6天完成,所以,同样得到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的件数了。这种具有独创性的想法是应该给予鼓励的。学生的独创性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中,经常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才可能闪现超出常规的独创,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完善教学方法,有层次、分阶段的逐步推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进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灵活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孝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学周刊;2011年20期
[2]施春健;;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教师);2009年03期
[3]何生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新课程(教师);2010年07期
[4]王清宇;;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J];湖南教育;1987年04期
[5]赵海芹;;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年11期
[6]刘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年10期
[7]黄丽询;;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