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析

【作者】 赵之勇

【机构】 新疆奇台县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传输与反馈,可起到良好的促进教学的作用。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值得所有教师的重视与实践。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提问和控制问题难度三方面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加以研究探析,以期诸位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提问;课题效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此同时,初中数学具有逻辑性强、知识点间联系强等特点,而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对数学知识的掌控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下文我将根据教学案例,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进行探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提问上,并在情境当中产生迫切寻求解决答案的心情,间接提高教师的提问效率,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通过创设与学生相关的情境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数学感悟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有趣,全面提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当中,为了让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对该项知识点的印象,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首先,我将所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放置在多媒体屏幕上,该图片显示的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有尺子、卡片等大小不一,形状相似的物品。其次,针对此图片,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询问学生这些物品中有哪些物品是平行四边形呢?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点是什么呢?由于该桌子上的东西均为学生在生活中所常碰见的物品,学生对此感到十分亲切,很快进入相关的情境中搜寻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件,并很容易便找出其共同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行等。而同时,学生对矩形、正方形两种特殊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该创设的问题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针对性提问,提高提问效率
  回答提问是学生展现自己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检验自己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务必认识到提问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需要结合当前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辟的提问,并且留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最终在正确的引导之下自主得出答案,取得提问效率的提高。
  例如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该章节的重点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定理,其难点也正在于此。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我便通过举例等方式围绕全等判定定理进行提问,令学生再三巩固定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而不可对此视而不见,反而选择类似于通过视觉观看三角形是否相等的问题。唯有针对性提问,方可达到高效提问的教学目的。
  三、控制问题难度,促进提问进展
  初中数学对于教师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对于思维发展尚未完全的学生来说还是颇具难度,同时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异。若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则学生失去解题的兴趣;若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则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而在种种因素之下,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数学水准,产生得不偿失的教学后果。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则必须控制问题难度,以促进提问进展。
  例如在教学《三视图》的相关内容时,该部分知识点虽不难,但是对于空间想象力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却十分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先对学生提出了几道简单的问题,如在一个完整的3*3*3正方体上除去一小块正方体,让学生画出其三视图以初步检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随后,我发现学生对此的解答均较为准确,因此进一步增加了提问难度,选择了在正方体的某两个不相连顶点切去一个小型锥体,再让学生画出三视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出错率明显提高,部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就此难度设计了多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巩固思考,同时还设计了另一部分难度更大的三视图问题,让掌握了前两个环节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以顾所有学生。通过难度逐步累计的问题设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便得到了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取得了增强,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时,教师先列出x2-4x+5=0、2x2-7x-2=0、x2-2x=0三个方程,并快速判断出它们解的个数,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作出判断吧。现在先请同学们用公式法解以上三个方程。”在全体同学都计算后,让三名后进生上讲台板演。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方程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之前,都是要先确定a、b、c的值,然后求出b2-4ac的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问题让中等生来回答。学生会初步说出:“它能判定方程是否可解。”教师通过适当的讲解引出根的判别式这个知识点,继而又提出问题:“通过解这三个方程,同学们可以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哪些?”这个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
  这三个有梯度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达到了课堂提问的目的。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下,全体学生都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这个知识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结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可及时接收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从而快速调整教学进程,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则可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运用更多的时间思考数学问题,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学生学习生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将提问融于教学当中,使得学生通过有效提问进行高效思考,从而优化初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3( 06) : 54 ~ 57.
  [2]王孟京.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求知导刊,2015( 19)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