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涂玲君
【机构】 新疆阿克苏沙雅县第三(第六)中学
【正文】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又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多年来,我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轻松入门,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 文言文;三步走;背诵;翻译;主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老师的困惑。为了激发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灵活背诵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不能让他们觉得文言文难学,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熟读或背诵文言文,让学生领略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总结出几种帮助学生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1、图文提示法。教师给出每段图画和每段文字提示,要求学生根据图文,快速背诵。如教学《狼》的背诵,分别给出第一段遇狼、第二段惧狼、第三段御狼、第四段杀狼的四幅图画和每段文字的提示:第一段:“一屠、止有、途中、缀行”;第二段:“屠惧、一狼、骨已、而两狼”;第三段:“屠大窘、顾野、屠乃、持担、眈眈”;第四段:“少时、其一、目、意、屠暴起、方欲行、一狼、屠自、乃悟”。这样一来,图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和美的享受,文字提示又可以给学生一个背诵的思路,学生背起来心情愉悦,朗朗上口,效果甚佳。
2、寻同排异法。有些文言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大量运用句尾押韵的手法。因此,在背诵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文章或段落中,寻找相同的地方,寻找它们的规律。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找出句末押韵的字: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学生根据这些相同或相似的读音,读起来顺口,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背诵《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指导学生背诵时,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
3、理解记忆法。学生要想快速背誦文言文,还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反对死记硬背的背诵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层次和来龙去脉,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如背诵诸葛亮的《诫子书》,指导学生先找出作者阐述的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后,了解诸葛亮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进行论述的。知道文章围绕观点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并读出有关句子,还指导学生文中采用很多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这样,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善于点拨,学会翻译
学习文言文,翻译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师要善于点拨,指导学生学会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翻译时要求学生看懂课文中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交给老师,教师善于答疑点拨。指导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以,我教学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注意“留”和“换”。留: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换: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如《陋室铭》“何陋之有?”调整为“有何陋之”的形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加”和“补”。“加”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全面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内容,除了会读,会背,会翻译外,还要会理解文章的主旨,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经历来理解,正所谓“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主要有三种:
1、解题法。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题目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或题目本身就是作者的观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然后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这样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关键句法。所谓关键句一般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的文章中有点睛之效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议论句或抒情句。关键句的所在的位置与文体有关,大多数就在文尾。如《河中石兽》作者在文尾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推理法。所谓推理法,就是从文中的已知信息推论潜在信息,以助理解隐性主旨。推理法使用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从已知信息到潜在信息间的桥梁。以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为例,这篇明代小品看似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的真爱之情,但细读全文,会发现一处矛盾:“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明舟中有两三人,却说独往,这似乎违反了真实性。细细想来,以小品文立足明代文坛的张岱不会因为笔误而产生这种矛盾,而这恰恰显示出张岱的另一层深意。他用“独”表明自己与芸芸众生不可为伍的清高,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和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
所以把握文章的主旨这三种方法的使用要因文而异,联合并用,方能提高理解内容的准确性。
以上就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粗浅的看法,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1]原建平.文言文全解。
[2]初中语文教与学。
【关键词】 文言文;三步走;背诵;翻译;主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老师的困惑。为了激发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灵活背诵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不能让他们觉得文言文难学,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熟读或背诵文言文,让学生领略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总结出几种帮助学生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1、图文提示法。教师给出每段图画和每段文字提示,要求学生根据图文,快速背诵。如教学《狼》的背诵,分别给出第一段遇狼、第二段惧狼、第三段御狼、第四段杀狼的四幅图画和每段文字的提示:第一段:“一屠、止有、途中、缀行”;第二段:“屠惧、一狼、骨已、而两狼”;第三段:“屠大窘、顾野、屠乃、持担、眈眈”;第四段:“少时、其一、目、意、屠暴起、方欲行、一狼、屠自、乃悟”。这样一来,图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和美的享受,文字提示又可以给学生一个背诵的思路,学生背起来心情愉悦,朗朗上口,效果甚佳。
2、寻同排异法。有些文言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大量运用句尾押韵的手法。因此,在背诵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文章或段落中,寻找相同的地方,寻找它们的规律。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找出句末押韵的字: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学生根据这些相同或相似的读音,读起来顺口,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背诵《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指导学生背诵时,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
3、理解记忆法。学生要想快速背誦文言文,还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反对死记硬背的背诵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层次和来龙去脉,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如背诵诸葛亮的《诫子书》,指导学生先找出作者阐述的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后,了解诸葛亮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进行论述的。知道文章围绕观点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并读出有关句子,还指导学生文中采用很多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这样,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善于点拨,学会翻译
学习文言文,翻译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师要善于点拨,指导学生学会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翻译时要求学生看懂课文中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交给老师,教师善于答疑点拨。指导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以,我教学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注意“留”和“换”。留: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换: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如《陋室铭》“何陋之有?”调整为“有何陋之”的形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加”和“补”。“加”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全面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内容,除了会读,会背,会翻译外,还要会理解文章的主旨,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经历来理解,正所谓“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主要有三种:
1、解题法。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题目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或题目本身就是作者的观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然后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这样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关键句法。所谓关键句一般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的文章中有点睛之效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议论句或抒情句。关键句的所在的位置与文体有关,大多数就在文尾。如《河中石兽》作者在文尾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推理法。所谓推理法,就是从文中的已知信息推论潜在信息,以助理解隐性主旨。推理法使用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从已知信息到潜在信息间的桥梁。以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为例,这篇明代小品看似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的真爱之情,但细读全文,会发现一处矛盾:“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明舟中有两三人,却说独往,这似乎违反了真实性。细细想来,以小品文立足明代文坛的张岱不会因为笔误而产生这种矛盾,而这恰恰显示出张岱的另一层深意。他用“独”表明自己与芸芸众生不可为伍的清高,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和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
所以把握文章的主旨这三种方法的使用要因文而异,联合并用,方能提高理解内容的准确性。
以上就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粗浅的看法,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1]原建平.文言文全解。
[2]初中语文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