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当前音乐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苗 菁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学校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的推行,音乐的有效性教学是目前教学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低效,无效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革新音乐理念、取消师生主客之分、展开发现学习模式等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改变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缺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关键词】 初中音乐;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能动方式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不少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是采用传统方式,重“教”不重“学”。教师在课堂中重视乐理知识的讲解。教师滔滔不绝地进行“填鸭式”教育,不断分析乐理知识、节奏,分析歌曲背景,介绍作者,使原本应该备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成了催眠课,令学生毫无兴趣。在课堂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感情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读”,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原来应该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变成了枯燥无聊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仅仅为了完成课时目标而教学,向学生交代各种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研究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使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成就感和喜悦心情。?在音乐课中,很多教师不但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很有限,而且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很粗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新颖,无法引起学生的视听欲望。还有教师对课件设计过多,添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声音。这类课件虽然美观,但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教师忙于多媒体操作,很少与学生交流,原本应该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屏幕的‘人机对话’。
二、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革新音乐理念,注重审美趣味
以前音乐教学中把歌曲的演唱、音乐知识的学习等视为主要教学目的。其实这都是一种认识的偏差,音乐的教学固然是一个复杂性的事情,融合了乐谱、音乐背景等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同时,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有一些超越于这些基础知识之上的,带有艺术与审美情态的东西。以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歌曲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将这些生硬的知识传达给学生,由于这些知识形而上学的特点使得学生接受起来积极性不高,都是流于强迫性的记忆,无法提炼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东西。
不可否认,离开这些基本的知识是无法构建对音乐的感情的。那么怎么样让学生以好的态度接受这些呢?音乐课首要目标应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印象美感,教师首先可以避开音乐知识,通过互动提问方式,调动起学生对某首歌曲背景的日常感觉,可以用范唱和伴奏、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展开讨论。这个讨论一定要很长,让孩子们尽情想象、相互发言;教师也可以用暗示、通感等方式营造氛围,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沉浸在对生活美的想象中。在慢慢地引导中,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体验中,有了想象环境的烘托,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也就更容易接受。这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因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有助于学生文化人格的成长,让他们获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音乐知识等只是服务于这种理念的工具,而这种工具不可或缺,以审美情趣的培养来反哺基础知识是可行的。
(二)实现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倡导交互的学习方式,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取代先前的独门传授,注重教学情境中的互动、交往。学生与教师不再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作为客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作为主体的教师的言语。这就需要教师扮演一个大“学生”的角色,多运用具有童真趣味的语言,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这样教师就不再是一个严肃的施教者形象,更接近于孩子的心理,也就实现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再加上教师真诚的微笑、肯定的目光、鼓励性评价,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地投入活动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消除学生疲劳感、紧张感,减轻教师压力,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来观察现状,根据教学中的偏差来调整对策。与此同时,教师可走下讲台,学生有想法可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教师的备课必须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备课时可充分调动自己早年上课体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可以轻松实现生与生、师与生的融合,这样师生不再有主体和客体之分,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注重学生个体思维养成
教师可将发现学习模式运用到学生音乐作业中,以往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练习歌曲、知识等单调的机械作业。发现学习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比如,某一节课后,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作业,寻找一首最喜欢的歌,让他们发掘某首歌的意蕴,等等。这个教与学是双向的,等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的答案必然是各式各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特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记住每个学生的长处。长期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这可能会花掉不少课堂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一旦学生的长处被发现,对某一门课必然是长久的喜爱,课堂效率自然不会低。教师要多用肯定而不是否定的方式对待学生的答案,因为学生在某个方面、一两次的错误不一定代表潜力的缺失,教师可以换个角度从别的方面继续加以考查。
(四)音乐教学有效性评价
音乐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需要投入细致入微的评价挖掘音乐学科丰富的情感内涵、厚重的文化内涵、愉悦的审美内涵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影响学生。?在《田野在召唤》一课中,教师示范如何吹奏好一段乐曲,特别是“连音、断音”的方法时,忽然有位学生说:“教师,你说的方法我都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没有你吹奏的好听?”教师问“能否讲讲什么是‘好听’?”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把自己对“好听”的意见进行陈述。随后教师转为对他评价:“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陈述意见。”继而又让全班学生对吹奏“好听”的方式方法各抒己见,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要吹奏所谓“好听”,必须做到:气息要稳、按孔要松紧适度,姿势正确,在准确演奏乐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的处理等特点及要求。让学生了解如何演奏得“好听”的全过程,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顺利完成了知识技能的互动教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淡化学生的考试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2、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3、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的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音乐课堂教学应建构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享受感悟音乐、体验音乐、创作音乐的乐趣。评价时,要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课堂评价要无处不在,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进行分辨,识读乐谱等,都可以作为定量测评的方式。课堂评价要处处发挥得巧妙、自然;要融入知识、技能等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评价在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总之音乐有效性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初中音乐教育处于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基础打不牢,会使学生以后发展成为“空中楼阁”。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曹理主编 廖家骅副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教学优化与评价》 林兆其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关键词】 初中音乐;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能动方式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不少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是采用传统方式,重“教”不重“学”。教师在课堂中重视乐理知识的讲解。教师滔滔不绝地进行“填鸭式”教育,不断分析乐理知识、节奏,分析歌曲背景,介绍作者,使原本应该备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成了催眠课,令学生毫无兴趣。在课堂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感情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读”,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原来应该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变成了枯燥无聊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仅仅为了完成课时目标而教学,向学生交代各种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研究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使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成就感和喜悦心情。?在音乐课中,很多教师不但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很有限,而且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很粗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新颖,无法引起学生的视听欲望。还有教师对课件设计过多,添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声音。这类课件虽然美观,但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教师忙于多媒体操作,很少与学生交流,原本应该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屏幕的‘人机对话’。
二、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革新音乐理念,注重审美趣味
以前音乐教学中把歌曲的演唱、音乐知识的学习等视为主要教学目的。其实这都是一种认识的偏差,音乐的教学固然是一个复杂性的事情,融合了乐谱、音乐背景等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同时,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有一些超越于这些基础知识之上的,带有艺术与审美情态的东西。以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歌曲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将这些生硬的知识传达给学生,由于这些知识形而上学的特点使得学生接受起来积极性不高,都是流于强迫性的记忆,无法提炼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东西。
不可否认,离开这些基本的知识是无法构建对音乐的感情的。那么怎么样让学生以好的态度接受这些呢?音乐课首要目标应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印象美感,教师首先可以避开音乐知识,通过互动提问方式,调动起学生对某首歌曲背景的日常感觉,可以用范唱和伴奏、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展开讨论。这个讨论一定要很长,让孩子们尽情想象、相互发言;教师也可以用暗示、通感等方式营造氛围,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沉浸在对生活美的想象中。在慢慢地引导中,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体验中,有了想象环境的烘托,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也就更容易接受。这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因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有助于学生文化人格的成长,让他们获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音乐知识等只是服务于这种理念的工具,而这种工具不可或缺,以审美情趣的培养来反哺基础知识是可行的。
(二)实现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倡导交互的学习方式,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取代先前的独门传授,注重教学情境中的互动、交往。学生与教师不再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作为客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作为主体的教师的言语。这就需要教师扮演一个大“学生”的角色,多运用具有童真趣味的语言,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这样教师就不再是一个严肃的施教者形象,更接近于孩子的心理,也就实现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再加上教师真诚的微笑、肯定的目光、鼓励性评价,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地投入活动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消除学生疲劳感、紧张感,减轻教师压力,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来观察现状,根据教学中的偏差来调整对策。与此同时,教师可走下讲台,学生有想法可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教师的备课必须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备课时可充分调动自己早年上课体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可以轻松实现生与生、师与生的融合,这样师生不再有主体和客体之分,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注重学生个体思维养成
教师可将发现学习模式运用到学生音乐作业中,以往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练习歌曲、知识等单调的机械作业。发现学习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比如,某一节课后,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作业,寻找一首最喜欢的歌,让他们发掘某首歌的意蕴,等等。这个教与学是双向的,等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的答案必然是各式各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特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记住每个学生的长处。长期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这可能会花掉不少课堂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一旦学生的长处被发现,对某一门课必然是长久的喜爱,课堂效率自然不会低。教师要多用肯定而不是否定的方式对待学生的答案,因为学生在某个方面、一两次的错误不一定代表潜力的缺失,教师可以换个角度从别的方面继续加以考查。
(四)音乐教学有效性评价
音乐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需要投入细致入微的评价挖掘音乐学科丰富的情感内涵、厚重的文化内涵、愉悦的审美内涵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影响学生。?在《田野在召唤》一课中,教师示范如何吹奏好一段乐曲,特别是“连音、断音”的方法时,忽然有位学生说:“教师,你说的方法我都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没有你吹奏的好听?”教师问“能否讲讲什么是‘好听’?”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把自己对“好听”的意见进行陈述。随后教师转为对他评价:“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陈述意见。”继而又让全班学生对吹奏“好听”的方式方法各抒己见,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要吹奏所谓“好听”,必须做到:气息要稳、按孔要松紧适度,姿势正确,在准确演奏乐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的处理等特点及要求。让学生了解如何演奏得“好听”的全过程,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顺利完成了知识技能的互动教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淡化学生的考试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2、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3、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的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音乐课堂教学应建构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享受感悟音乐、体验音乐、创作音乐的乐趣。评价时,要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课堂评价要无处不在,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进行分辨,识读乐谱等,都可以作为定量测评的方式。课堂评价要处处发挥得巧妙、自然;要融入知识、技能等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评价在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总之音乐有效性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初中音乐教育处于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基础打不牢,会使学生以后发展成为“空中楼阁”。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曹理主编 廖家骅副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教学优化与评价》 林兆其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