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途径探究
【作者】 杜余青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进入数学学习会,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要重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着力发展孩子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算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和质疑能力等。本文就培养学生上述数学综合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时所应达到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指能够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持久性的一种数学综合能力。那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近几年来,我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严格训练“说”——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需有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有计划地严格训练学生说话,这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2、注重演练“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深信,学生只有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然后提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同时也让学生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硬纸分别做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通过看、做等活动对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感性、具体认识。再如,在比较长度单位“米”与“厘米”时,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活动课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我以小组为单位,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八组,对自己的身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门高、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教师茶杯的高、铅笔和圆珠笔的长等数据进行测量。
3、引导动脑“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例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教师可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4、指导看题“阅”——培养学生读题能力
数学读题过程是指学生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读题时需要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分析,读懂题目要求和含义。但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才刚刚起步,不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所以对于表述数量关系的语言或图表的理解不够。事实表明,学生解题时的许多错误往往不是因为对这方面知识没有掌握,而是因为儿童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弱所引发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具体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有效发展儿童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发现型”读题能力――读出“变化”,避开惯性思维的陷阱;培养“整合型”读题能力――读出“关联”,形成整体建构的意义;培养“动感型”读题能力――读出“路径”,进行动手操作的尝试;培养“互文型”读题能力――读出“蕴含”,捕捉图文中的相关信息等等。
5、注意训练“心”——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能力培养是对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好口算,计算能力才能提高,特别是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这方面要重点讲授。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训练等,其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速度。一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想方设法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口算时如能选择自己容易掌握的最佳方法,口算速度就能大大提高,正确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6、点拨思维“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思维异常活跃,而且富有想象力,也极易闪现出创造的灵感。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教学“按规律填数”时,我什么都不讲,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规律,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4,6,8,10,( ),( ),( )。一开始,反应较快的学生马上就想出了怎么填,而稍差一点的学生则颇费力气,可谓是绞尽脑汁。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分析数字,经过点拨,部分学生马上就知道这些数应该是从小到大排列,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要求回答。为了了解掌握情况,我临时又出了一题, 如,20,18,16,14,( ), ( ),( )。很快学生就举起了手,知道了是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7、教授质疑“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围绕课题、新旧知识的衔接、学习过程的困惑、法则规律的结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练习题的呈现等方面进行质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由于是低年级,教授质疑的方法宜简不宜繁,宜浅不宜深,主要是适当的作些联想,有了联想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质疑。我告诉学生,看到课题时,要习惯围绕课题中心作辐射联想,如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可能会有什么用,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学会什么等等。比如,学习“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是不是可以用类似“十几减9”的方法来解决。当看到相似的练习题时,我又告诉学生,要习惯作对比联想,提出质疑:这些练习题有什么联系?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解答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工作,没有什么窍门和高招,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持之以恒地辅导他们,要求他们坚持不懈地去训练,才能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津教育, 2010(5).
[2]孙惠芳.浅谈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8):184-18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时所应达到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指能够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持久性的一种数学综合能力。那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近几年来,我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严格训练“说”——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需有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有计划地严格训练学生说话,这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2、注重演练“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深信,学生只有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然后提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同时也让学生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硬纸分别做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通过看、做等活动对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感性、具体认识。再如,在比较长度单位“米”与“厘米”时,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活动课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我以小组为单位,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八组,对自己的身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门高、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教师茶杯的高、铅笔和圆珠笔的长等数据进行测量。
3、引导动脑“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例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教师可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4、指导看题“阅”——培养学生读题能力
数学读题过程是指学生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读题时需要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分析,读懂题目要求和含义。但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才刚刚起步,不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所以对于表述数量关系的语言或图表的理解不够。事实表明,学生解题时的许多错误往往不是因为对这方面知识没有掌握,而是因为儿童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弱所引发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具体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有效发展儿童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发现型”读题能力――读出“变化”,避开惯性思维的陷阱;培养“整合型”读题能力――读出“关联”,形成整体建构的意义;培养“动感型”读题能力――读出“路径”,进行动手操作的尝试;培养“互文型”读题能力――读出“蕴含”,捕捉图文中的相关信息等等。
5、注意训练“心”——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能力培养是对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好口算,计算能力才能提高,特别是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这方面要重点讲授。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训练等,其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速度。一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想方设法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口算时如能选择自己容易掌握的最佳方法,口算速度就能大大提高,正确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6、点拨思维“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思维异常活跃,而且富有想象力,也极易闪现出创造的灵感。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教学“按规律填数”时,我什么都不讲,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规律,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4,6,8,10,( ),( ),( )。一开始,反应较快的学生马上就想出了怎么填,而稍差一点的学生则颇费力气,可谓是绞尽脑汁。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分析数字,经过点拨,部分学生马上就知道这些数应该是从小到大排列,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要求回答。为了了解掌握情况,我临时又出了一题, 如,20,18,16,14,( ), ( ),( )。很快学生就举起了手,知道了是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7、教授质疑“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围绕课题、新旧知识的衔接、学习过程的困惑、法则规律的结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练习题的呈现等方面进行质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由于是低年级,教授质疑的方法宜简不宜繁,宜浅不宜深,主要是适当的作些联想,有了联想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质疑。我告诉学生,看到课题时,要习惯围绕课题中心作辐射联想,如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可能会有什么用,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学会什么等等。比如,学习“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是不是可以用类似“十几减9”的方法来解决。当看到相似的练习题时,我又告诉学生,要习惯作对比联想,提出质疑:这些练习题有什么联系?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解答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工作,没有什么窍门和高招,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持之以恒地辅导他们,要求他们坚持不懈地去训练,才能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津教育, 2010(5).
[2]孙惠芳.浅谈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8):184-185.